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重庆是一块英雄的土地,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红色资源十分丰富,红岩精神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全市教育系统全面实施“红岩思政”育人品牌建设,市教科院以“沿着先辈的足迹”实践育人课程品牌为切入点和牵引力,逐渐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铸魂育人体系,为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红色育人活动夯筑了坚实基础。要持续推动红色资源高质量开发与有效运用,以“小切口”诠释大道理,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为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扎实知识基础、宽广国际视野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支撑。
构建协同育人共同体,让红色资源“联”起来。协同育人资源互联,是破解资源分散化、激活综合育人效能的关键路径。通过跨区域、跨部门资源整合,打破时空限制,形成“全域覆盖、全程贯通、全员参与”的育人网络,实现红色资源的系统化管理和动态共享,提升资源供给质量。持续推动教育部门牵头,联动党史研究室、关工委、团市委、党校等单位,整合文旅、学校、教研机构、红色教育基地等多方资源,构建起从“分散”到“聚合”的“点—线—面”红色资源育人共同体,形成从资源挖掘整合、研学旅行基地和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数字化资源库共享平台搭建、宣传教育文本编撰、解说宣传队伍建设到场景应用、系列化活动开展、品牌打造等的红色资源运用体系。依托“本土红色资源研发‘大思政课’教学资源包”教师工作坊,形成共创共享共进的新格局。指导相关区县编制《区域红色资源开发运用方案》,实现红色资源串点连线扩面、一体化推进。构建红色资源育人评估体系,对参与部门、区县、学校、基地开展专项实地调研,力促形成育人合力。
创新教研支撑体系,让红色资源“深”起来。创新教研支撑体系推动重庆红色资源“深”起来,是破解资源价值转化浅表化、实现育人效能跃升的重要一环。通过构建“课程开发—师资培育—评价改革”三位一体的教研支撑体系,形成红色资源育人价值的深度开发机制,将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课程资源,实现红色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一是革新单点开发模式。深入开展中小学红色资源运用情况调研,征集发布优秀红色资源育人成果,推动创设红色资源育人试点区、试点校、试点基地等,构建起市—区县—学校(基地)纵向贯通,学校—家庭—社区横向教联体协同的红色资源育人体系,研发覆盖全域的阶梯式红色育人“大思政课”教学资源包,更好推动红色资源进学校、进课程、进课堂。二是形成常态化教研机制。推动主题序列化,每学期组织“1+N”线上线下跨区域联合备课、案例研讨及成果展评,包括“数字赋能红色思政”等。创新教研形式,开展“以本土红色教育基地为载体研发‘大思政课’教学资源包”主题教研,将历史场景转化为实地参观、现场学习的参与式教研活动。三是建设红色资源育人数字化平台。构建红色资源基地、研究机构、专家学者、学校教师等资源矩阵,搭建重庆市红色资源育人数字化共享平台,建立资源动态更新机制,实现互动开放的教与学。
探索多维育人路线图,让红色资源“活”起来。探索多维育人路线图,是激活重庆红色资源,实现红色资源育人功能的有效举措。通过“资源课程化—教学具身化—场景智能化”三维联动,推动红色资源从单一场馆展示到形成“虚实共生”的沉浸式教育场域,实现历史记忆向价值引领的创造性转化。一是推动红色资源课程化。重庆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要用好红色资源“活教材”,依托红岩村、渣滓洞、白公馆等革命历史文化遗址,用好川剧《江姐》、歌剧《尘埃落定》、话剧《幸存者》、杂技剧《一双绣花鞋》等红色文艺精品,讲好每一件革命文物、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位英雄人物背后的故事,将红色资源常态化融入校本课程,构建涵盖“红色记忆—精神传承—时代担当”的阶梯式课程体系。二是促进实践教学具身化。落实《用好红色资源 培育时代新人 红色旅游助推铸魂育人行动计划(2023—2025年)》等相关要求,建设红色资源研学旅行场馆、基地,编制《红色研学学生实践手册》《红色研学课程设计教师指导手册》等,评选展示优秀红色教育基地讲解词、研学课程方案,开展序列化、多样化研学实践教育活动。三是应用场景智能化。利用VR、AR、AI、大数据等现代技术优势,活化红色资源,通过“流动博物馆”“出门办展览”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形象生动的红色资源进校园、进景区景点、进社区活动,推动红色资源“活”起来、红色故事“潮”起来。
(作者单位分别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本文为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22NDYB117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