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设国家工业设计示范城市和全球设计之都”。重庆作为中西部唯一直辖市、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加快建设国家工业设计示范城市既是落实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赋能“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的关键抓手。要以系统思维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以数字赋能驱动设计能级跃升,以开放合作拓展全球创新网络,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工业设计创新策源地。
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全链条政策支撑体系。工业设计示范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构建“战略引领—制度保障—要素供给”三位一体的政策体系。一是聚焦战略引领。要立足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围绕重点产业链制定企业主导产学研专项规划,加快系统谋划,打造协同创新的生态系统,制定差异化设计创新路线图,为产业创新提供方向指引。二是强化制度保障。要突破传统管理思维,建立“设计+科技+产业”融合创新试验区。探索工业设计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试点“设计入股”“版权质押”等新型产权制度。设立市级工业设计发展专项资金,对获得红点奖、IF设计奖等国际奖项的集体、个人给予奖励和配套支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市场化运营等方式,支持第三方机构举办工业设计赛事、成果发布、展览展示等活动,让“渝派”工业设计行业上台阶。三是配置要素供给。建设重庆工业设计大数据平台,整合全市制造企业设计需求库、设计机构服务资源库和设计师人才库,运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供需智能匹配。打造“设计+制造”产业创新联合体,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中心。
深化产业协同,培育跨界融合创新生态。工业设计示范城市建设需打破传统产业边界,构建“设计+”融合创新生态。一是推动协同创新。在汽车产业领域,应推动设计创新与智能网联技术深度融合,突破完善多模态交互、场景化UI设计等关键技术。针对电子信息产业,要强化显示技术与工业设计的协同创新,推动智能终端产品形态革新。二是立足设计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需注入设计创新动能。针对纺织服装产业,建设数字化服装设计云平台,集成3D量体、虚拟试衣等功能,推动“设计+智能制造”一体化发展。在消费品领域,实施“设计赋能乡村振兴”计划,培育农产品地理标志设计中心,开发兼具巴渝文化特色与现代审美的文创产品。三是优化空间布局。按照“一核多极”格局,以两江新区为核心建设工业设计创新港,集聚戴姆勒全球设计中心等高端资源。在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打造智能设计产业极,建设人工智能驱动的生成式设计平台。依托区县的特色产业园区,培育工业设计特色小镇,形成“总部+卫星工厂”的协同网络。
突出人才本位,构建多层次培养体系。人才是工业设计创新的第一资源。一是培养高层次拔尖人才。建立“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青年骨干”三级培养体系。支持重点高校开设智能制造设计、服务设计等新兴专业方向,推行高校企业“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组织学生进入重点企业开展设计实践。实施国际设计人才交流计划,引进国际顶尖设计团队,培育具有全球视野的设计大师。二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开发模块化课程体系,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推行现代学徒制,支持职业学院与企业共建设计工匠班,培育“懂工艺会设计”的复合型人才。建立设计师职业能力认证体系,设立初级、中级、高级设计师资格认证标准,将认证结果与企业职称评定、薪酬待遇挂钩。三是完善激励机制。实施“青年设计师新锐计划”,每年遴选青年设计师进行重点培养,助力青年设计师从“破茧”走向“绽放”。建立设计成果转化股权激励制度,将拔尖设计人才纳入全市高层次人才服务范围,完善子女入学、生活配套等服务。
构建创新生态,提升设计服务能级。数字化赋能是设计创新的关键突破口。一是建设重庆工业设计云平台。集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提供从概念设计到样机制作的全流程服务。开发智能设计辅助系统,运用生成对抗网络(GAN)技术实现设计方案的快速迭代。推广虚拟现实(VR)协同设计平台,支持跨地域设计团队实时协作。建设工业设计大数据中心,建立产品形态、色彩、材质要素数据库,为创新提供数据支撑。二是全域覆盖设计服务网络。在中心城区建设“设计服务集聚带”,集聚国际国内知名设计机构。在区县建设区域设计服务中心,形成“1小时设计服务圈”。培育市场化设计服务平台,发展众创设计、众筹设计等新模式。建立中小微企业设计托管制度,为企业提供低成本设计服务。三是深化拓展国际交流合作。建设重庆国际工业设计合作示范区,通过搭建设计沙龙、设计工坊、设计研学、设计教育峰会等常态化活动平台,持续推动交流互鉴,传播国际前沿设计理念,链接国际优秀设计资源,助力重庆建设全球设计之都。
(作者单位:重庆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