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助力增强红岩文化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对口支援助推乡村振兴要处理好五对关系加快建设国家工业设计示范城市着力健全红色资源育人体系
第022版:思想周刊·策论
上一版 下一版 
创新助力增强红岩文化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对口支援助推乡村振兴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加快建设国家工业设计示范城市
着力健全红色资源育人体系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4 月 2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度聚焦

创新助力增强红岩文化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黄振伟

  位于沙坪坝的1949大剧院,改版升级后的演出场景让观众感受到红色戏剧的魅力。通讯员 郭晋 摄/视觉重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好红色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2025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要推进红岩文化育人体系改革。红岩文化是英雄之城重庆的鲜明红色标识,红岩精神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的强大精神力量跨越时空、历久弥新。面对Z世代审美变化与文旅消费升级,红岩文化需要以更具创意的姿态完成当代转译,通过年轻化、艺术化、本地化等创新路径,让红岩精神在新时代焕发璀璨光芒。

  青春解码:重构年轻态传播体系。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创新红岩文化年轻化的传播方式,可以帮助青年自觉地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激发青年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一要创新内容表达,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在展陈方式和研学内容设计方面,要用年轻化的表达方式,充分了解青年喜好,把红色文化体验变成青年的时尚;要掌握青年喜爱的潮玩,与知名商家或者知名IP等联名设计“红岩潮玩”,用萌趣造型承载革命记忆。二要提升沉浸式体验,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开发“红岩剧本杀”实景推理游戏,通过狱中绣红旗、小萝卜头学文化等历史片段设计沉浸式剧情,让青年在角色扮演中感触信仰的力量。运用3D Mapping技术再现“重庆谈判”历史现场,使游客可通过AR技术与虚拟历史人物合影互动。三要构建跨次元传播矩阵,让“一言堂”变成“大家说”。在组织主流媒体做好主题宣传的同时,要有效利用抖音、小红书、哔哩哔哩等青年喜爱的社交平台发起“寻找红岩”挑战赛等相关活动,让红岩的线下流量在线上发酵。在文创开发上,要突破传统纪念品思维,尝试推出“红岩十二时辰”国潮盲盒,每个角色配备NFC芯片触发专属历史故事。用好“千秋红岩”小程序,设置线上勋章系统,游客完成红色任务即可兑换限量数字藏品,构建完整的青年文化消费闭环。四要推进家校社一体化建设,让“大社会”变成“小课堂”。利用家庭、学校、社区建立“红岩思政”一体化育人体系,打造红岩文化实践基地和红岩文化育人平台,共同设计和开展实践活动,让红色教育切实做到全覆盖和全贯通。

  艺术重构:激活多维叙事能量。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积累的先进文化。艺术化的表达,能够让红色文化更有穿透力和影响力,也有助于更好地将抽象的精神具化为可感的形象,一部《红岩》小说让“红岩”成为一代人的精神火种,新的时代需要新的文化诠释。要通过艺术化手段,如影视、戏剧、音乐等,再现革命历史,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还原真实历史脉络,增强公众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一是用好传统文艺院团。要建立激励机制,开放文物资源,鼓励市内外文艺院团创作与红岩有关的文艺作品,让红岩文化再发新芽。二是创新表达方式。打造半小时漫画红岩系列动漫书,让红岩精神具化为动人的漫画故事;推动与红岩精神有关的动漫电影、红色题材电影以及短视频创作,联动大屏幕带动小屏幕;创作红岩革命故事展演的驻场剧目,在人流密集地如洪崖洞等驻场演出,让线上教育与线下体验交互推进。三是用好技术手段。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用好数字技术推动艺术化表达,能够更好地提升参观者的互动性和参与感。运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红岩元宇宙”,游客可通过VR设备参与“秘密电台发报”“狱中传递情报”等历史场景;开发AI虚拟数字人,根据游客画像智能调整讲解内容;建立红岩文化大数据中心,通过游客轨迹分析优化展陈逻辑和参观动线;开发“红岩守护者”数字人分身系统,用户可创建专属虚拟形象参与线上红色教育活动。

  在地共生:编织城市记忆网络。红色文化本地化是将红色资源与地方历史、地域特色相结合,让其能更加贴近本土文化语境与市民的生活实践,从而得到广大市民认可的结合过程。重庆城市精神中的两个关键词“坚韧”和“忠勇”,集中体现了红岩精神科学内涵的核心内容。要把红岩文化利用好、把红岩精神弘扬好,让红岩精神立起来、传下去。一是深入到社区治理中。推动“红岩文化会客厅”建设,依托文明实践中心与周边社区共建共享文化空间。打造新时代“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高质量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二是深入到校园中。与高校共建“红岩文化室”,设置革命文献专区与当代艺术展区,持续开展“小萝卜头进校园”活动、红岩班队评选等活动;深入推进“红岩思政”育人体系改革,着力打造具有重庆辨识度和全国影响力的“红岩思政”育人品牌。三是嵌入到重庆城市角落里。开发“红岩味道”美食地图,推广《红岩》小说中描述的担担面、醪糟汤圆等传统小吃,打造红色美食IP;推出“红岩护照”打卡系统,串联全市30处红色遗址,集章可兑换城市文创礼包;开设“红岩故事茶馆”,邀请本土评书艺人用川渝方言讲述革命故事。四是打造红岩品牌活动。利用好红岩村地铁站的“红岩垂马”开展“沿着垂马看红岩”活动,举办“红岩夜跑”活动,设计贯穿主要景点的荧光跑道,让红色文化融入城市生活。

  (作者系重庆红岩文化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