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字技术全面赋能文化强国建设合力攻坚纵深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持续推动数字技术与乡村文化深度融合发展嵌入式社区养老服务数字化助力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四个维度
第011版:思想周刊·知行
上一版 下一版 
以数字技术全面赋能文化强国建设
合力攻坚纵深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
持续推动数字技术与乡村文化深度融合
发展嵌入式社区养老服务
数字化助力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四个维度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2 月 1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知行头条

以数字技术全面赋能文化强国建设

孟东方 龙冠雨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打造自信繁荣的数字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取得一系列成就,不断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文化强国建设与科技发展双向同行。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必须适应信息时代带来的深刻变革,以数字技术赋能新时代文化蓬勃发展。

  将新质生产力融入文化强国建设中。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一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带来了物质生产多领域、全方面、深层次的变革,为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以新质生产力推动文化建设领域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方面的变革,通过对文化建设领域各生产要素的系统性重塑、全局性优化和整体性重构,赋能文化强国建设。二要注重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手段和技术,更新了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手段和方式。必须加快培育和发展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推动文化发展活力竞相迸发、文化发展方式加速转变、文化赋能效用充分实现。三要重点突出新质生产力对发展文化产业的作用。要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利用大数据、AI、VR等技术对传统文化产业进行改造升级,提升文化产品科技含量,增强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要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以生产力变革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利用数字技术赓续好中华文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在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中,要以数字技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一是以数字技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利用好数字技术带来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的变革,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展现出新的形态。同时,用数字技术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先进因子,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呈现形式、价值内核、话语表达等方面的创新。二是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数字化发展。以新技术、新手段突破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实现文物的数字化保护和发掘,通过打造文物信息数据库、数字档案室等虚拟载体,实现文物整理归类的全国联通。创新文物的分类整理工作,利用数字技术,找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文物的共性,探寻中华文明发展规律,扩大文物的受众面,让广大群众更易了解中华文明的灿烂瑰宝。三是以数字技术创新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以信息化、数字化手段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找到中华文化和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本质区别和鲜明优势,不断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

  找准信息时代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着力点。信息时代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形成符合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需要的新的文化治理模式,是肩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必然要求。一是坚守文化数字化发展立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目的在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要坚守人民立场,不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确保文化建设始终立足人民、围绕人民、依靠人民,为人民提供更为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创作一批有深度、有温度、有力度、有广度的经典作品。二是加强文化数字化监督管理。联合多部门共同建立文化数字化监督平台,充分整合宣传、网信、文旅、国安等部门资源,实现监督管理的场域全覆盖、过程全覆盖、人员全覆盖,并出台相应的政策文件,加快文化数字化发展的立法工作,明确文化数字化市场准入规则。三是打造文化数字化人才队伍。既要明确各级党委和党员领导干部对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责任,打造高素质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队伍,强化干部责任担当,守好自身的“责任田”,又要营造识才、重才、爱才的环境,打造高素质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作人才队伍,完善文化数字化人才队伍的培养、选拔、管理、推优、评价、奖励机制,全过程、全方位地改革人才队伍管理机制,不断激发人才队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推动中华文化数字化传播。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数字化转型要依靠大数据、互联网等数字手段来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效能,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世界文化交流互鉴中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一是打造数字化传播载体。利用好新兴网络媒体如短视频平台、各类网络社交媒体等,将中国故事以图片、音视频等方式进行传播。同时,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打造虚拟仿真平台,实现中华文化的数字化储存和传播,增强文化传播的立体感,并以讲故事这一更易接受的方式,让世界人民更生动、更直观地了解中华文化。二是占据网络舆论主阵地。顺应数字时代,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优势,加快媒体融合步伐,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三是守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阵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必然伴随着将世界其他民族文化引进来。因此,要加大对国外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审查力度,利用AI技术进行辅助审查,提高审查的精准度与效率,防范化解网络意识形态风险。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1AKS024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