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城市社区既是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又是基层文化建设的前沿窗口。打牢社区治理的文化根基要以优化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为着力点,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满足社区居民高品质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共同富裕。
以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制引领社区公共文化治理。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任务是满足城市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它融合了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形成了多元化的供给模式。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制要以党的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和市场参与有机结合引领社区文化治理,培育居民主体意识,优化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一是社区党组织要有效发挥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领导作用,加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顶层设计和发展规划,协调各方力量参与文化服务供给,整合社区文化资源,扎实做好新时代社区文化工作。二是政府应从直接供给者转变为引导者,制定明确的政策框架,引入社会资本和民间力量,用好当地政府的文化建设对口支援和文化购买服务政策,推动社区文化资源的多元化运营。三是社区居委会要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发挥好居委会的主导作用,将精神文明建设与社区文化、家风文化等工作结合起来,开展多种形式的文明实践活动。四是发挥市场和社区居民力量的积极作用,实现居委会、市场和社区居民协同,创新市场和社区居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完善社区文化志愿服务体系,拓展社区居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渠道,构建开放多元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
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拓展社区公共文化空间。公共文化设施是推动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平台和载体。新时代优化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应以完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为抓手,拓展社区公共文化空间。一是结合社区未来规划编制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清单,纳入社区建设规划和补短板项目,推动社区公共图书馆、图书室、文娱活动中心、居民健身中心、社区文化陈列展览馆建设,完善社区书屋、社区文化小站、优秀家风讲堂等布局,联通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加强与县区级、省市级博物馆和图书馆合作,打造“半小时”便民社区文化服务圈。二是立足社区特点和居民需求,打造有特色、有品位、有韵味的社区公共文化空间,对社区图书馆、文体活动中心等功能布局进行创意性改造,实现设施空间的优美化、舒适化、实用化,改造升级一批融合图书阅读、非遗传承、艺术展览、文化沙龙、美食餐饮等内容的新型社区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三是布局社区文化设施新基建,充分利用数字技术赋能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依托移动互联网、网络社交媒体和智能终端网络平台,应用VR、全息投影数字沙盘、全息幻影成像等数字技术,打造社区网络全面覆盖、社区居民互动畅通、社区管理协调一致的新型社区文化环境。
以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激活社区公共文化活力。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是开展公共文化活动、满足社区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食粮”。新时代应以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提升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品质。一是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为契机,搭建优秀传统文化大舞台,组织开展各类社区文体活动,由社区居民文体活动队和志愿者“登台表演”,调动居民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二是深入挖掘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为社区文化建设培根铸魂。社区可以通过建立社区史馆、编辑整理社区史社区志等,挖掘、整理、开发社区优秀乡土文化资源,塑造具有社区特色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地标,发挥其道德教化、凝聚人心的功能。三是大力开展多样化、创新性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举办广场舞展演会、百姓大舞台、居民文化节等社区居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社区居民文化品牌,让社区居民享有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作者单位:重庆商务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