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文化和科技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快发展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新型文化业态,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重庆作为巴渝文化的发祥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科教人才资源丰富,要促进文化和科技的双向多维融合,用科技彰显文化,用文化涵养科技,坚持创新驱动、文化引领、科技赋能,奏响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的时代新乐章。
深耕特色文化资源,彰显文化内涵。文化是城市的灵魂。重庆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也有独特的山川地理,要用科技赋能特色文化资源,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一是持续打造具有重庆特色的系列城市文化IP。立足重庆的文化特色,结合巴渝文化、红岩精神等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发挥四川美术学院等专业艺术院校以及重庆各大高校的艺术类专业优势,设计制作生动、立体、简洁且具有辨识度的人物形象、卡通形象、特色景观、地标建筑等文化标识符号为重庆代言。加强文化企业与旅游、教育等领域的企业和机构合作,推出城市文化IP衍生品,展现和传播重庆城市精神。二是积极推广掌上“智慧旅游”。开发App和小程序,举办“云端”文化艺术展,通过文物和历史遗迹等再现巴渝文化的源远流长和民间技艺的强大生命力。加大对“金佛山”“四面山”“云阳龙缸”等特色景观的宣传力度,吸引游客探秘重庆奇景,实现“云游”巴渝山水、“云瞰”巴渝名城,展示重庆山水之城的独特魅力。三是精心打造具有重庆味道的文化精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扣时代特点和需求,深挖重庆本地特色文化资源,围绕重庆的悠久历史、自然风光、民俗文化、传统技艺等进行艺术创作,打造现象级实景剧等文化精品,通过沉浸式演艺、线上演播、互动式主题活动等方式,吸引公众参与,提升重庆城市文化影响力,并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推广,增强重庆的知名度美誉度,让巴渝文化走出重庆、走向世界。
融入多元数字技术,提升服务效能。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科技是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要抓住数字技术带来的重要机遇,促进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开发和转化。一是重塑文化多彩内容。加快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依托文化资源数字化平台,进行数字资源整合,推动数字资源共享。推动文化数字化转化和智慧展示,在保留文化资源“原生态”的基础上,融入科技元素,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进行内容构建,以图像生成、动画模拟等方式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展现传统文化穿越时空的永恒魅力。二是创新文化表达方式。要加大对重庆各地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科技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数字化建设,推进公共文化机构资源共享和合作联动。加快研发和推出场景式、互动式、沉浸式新展项,运用混合现实技术、3D全息投影技术、多通道投影技术等进行场景搭建,让文物“动起来”、文化“火起来”,满足人们对体验感、交互性、场景化的需求,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三是拓展文化传播途径。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促进文化资源数字化传播。开发具有重庆特色的数字展品、数字藏品以及系列数字文创产品,制作“活力重庆”“多彩雾都”“魅力山城”等主题的数字宣传手册、纪录片、短视频等,多层次宣传重庆的本地文化和风土人情。
完善协同创新机制,催生发展动力。科技和文化的融合是增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科技创新力量不断注入,加强政策引导,强化技术支撑,壮大人才队伍。一是加强政策引导和制度保障。制定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专项政策和发展规划,加大对文化和科技融合产业在税收、土地、金融方面的倾斜力度,对文化和科技融合产业进行资金支持、税收优惠,建立文化与科技融合方面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和奖励机制,以及关于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新场景新模式的市场监管机制。二是推动跨界合作。加强与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展文化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等环节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加快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以及技术创新、先进理念在文化产业的应用和推广,实现科技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拓宽育才、聚才渠道,结合重庆本地科教资源,加快文化、科技相关专业建设,增设文化和科技融合学科,开设文化和科技融合课程,制定文化与科技融合人才培养方案。加强高校、科研机构与领军企业、产业园区的人才交流,建立人才培养基地,提升人才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
(作者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19SKSZ016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