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人民城市理念 提升超大城市社区空间治理水平以数智赋能基层党建效能提升加快发展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新型文化业态数字技术助推重庆影视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深化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第010版:思想周刊·策论
上一版 下一版 
坚持人民城市理念 提升超大城市社区空间治理水平
以数智赋能基层党建效能提升
加快发展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新型文化业态
数字技术助推重庆影视产业转型升级
持续深化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2 月 1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决策谏言

数字技术助推重庆影视产业转型升级

张露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数字化转型对影视产业的影响是系统性的。当前,重庆正在深入推进数字重庆建设,推进文化领域“数字+”走深走实,影视产业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重庆影视产业要积极拥抱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力求在创作流程、制作模式及市场响应等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

  坚持内容为王,打造具有重庆辨识度的影视文化精品。内容生产是影视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决定其持续发展的密钥所在。要坚守正确的价值导向,将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行动指南,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艺精品创作的每一个环节,确保文艺事业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文化方向稳健前行。要将巴渝文化、革命文化、三峡文化、移民文化、抗战文化、统战文化等文化形态进行立体呈现,深入挖掘重庆的历史人文底蕴,创作具有重庆特色的文艺精品。要围绕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重庆直辖3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主题,借助数字技术的无边界优势,通过短视频、影视剧等多元形式,依托国家级传播平台,向世界展示重庆的文化魅力,实现内容的迭代更新,使重庆成为文化传播的新高地。

  加强技术赋能,推动重庆影视产业朝着数字化方向发展。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技术为重庆影视产业发展提供了新动能。要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深入挖掘和分析观众的真实需求与偏好。通过技术与艺术的融合,确保影视作品既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又紧密贴合广大受众的多元化需求。积极建立影视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平台,推动技术与制作的深度融合创新。通过广泛应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提升作品的表现力和观众的体验感。要注重强化技术与市场投放的紧密衔接,充分利用平台技术和算法推荐等先进手段,通过精准的市场定位和推广策略,提升作品的有效覆盖率和影响力,让更多优秀的影视作品走进人们的生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要推出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放宽市场准入、减免税收、优化行政审批流程等,大力引进和培育重庆本土领军型、骨干型、新锐型影视文化企业。特别是对重庆新华出版集团、重庆红岩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等本地有实力的数字文化企业给予重点支持,鼓励其向影视领域拓展,使其成为影视数字文化产业的头部企业。

  强化政策支持,营造数字赋能重庆影视产业发展的良好生态。数字技术赋能重庆影视产业转型升级,离不开有力的政策支撑。首先,整合各方文化资源,设立“重庆影视艺术专项扶持基金”,为影视企业提供有力的资金后盾。重点支持影视企业在数字技术方面的投入,特别是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的研发上,给予资金和政策双重扶持,充分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推动影视技术与艺术的深度融合。同时,构建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机制,成立“重庆影视艺术精品创作指导委员会”,从剧本创作、拍摄制作到后期宣传,对文艺精品的创作全过程进行统筹规划和科学指导。其次,在培育文艺创作新质生产力方面,构建以数字技术为驱动、人民需求为导向的影视产业数字生态。通过加强跨行业协同创新,推动影视产业与信息技术、文化创意、文化旅游等行业的深度融合,形成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格局。在永川科技片场、江津白沙影视基地等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建设影视艺术数字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影视艺术创新创意工作室等平台,打造跨行业创新合作链条,促进技术与内容的融合发展,提升整体竞争力。此外,在“重庆市电影扶垚计划”的基础上,开辟高端人才引进“快速通道”,优化人才引进与培养体系,通过政策吸引国内外顶尖人才。同时,加强本土人才的培养和激励,举办各类影视艺术交流活动,发掘和培养影视类新锐人才,为重庆影视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艺术学院)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