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战略和全局高度,认识和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不断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深走实。
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要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一是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坚持不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着力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二是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发挥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的作用,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优化学科专业设置,编好用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等教材,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政“金课”,鼓励专家学者深入研究阐释,推出一批原创性理论成果,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三是加强宣传推介。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通俗化,用创新理论阐释创新实践,用创新实践升华创新理论,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讲清楚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的可靠保障,讲清楚中华民族是具有强大认同度和凝聚力的命运共同体,讲清楚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所具有的显著优越性。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我国各民族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精神支柱、情感寄托和动力源泉。一是坚定文化自信。要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升华为中国理论,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不断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二是加强宣传教育。要面向各族群众加强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宣传教育,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加强现代文明教育,深入推进文明创建,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三是坚持守正创新。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要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建和运用中华文化特征、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国家形象的表达体系,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交往交流交融,是增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由之路。一是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推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全方位嵌入,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环境,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汇聚起“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强大力量。二是推进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民族地区融入新发展格局,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加快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建立健全产业体系、市场体系、创新体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三是推动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全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法治化、规范化。
(作者单位:重庆科技大学,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