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扎实推进乡村建设,繁荣乡村文化,推进移风易俗,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乡村文化深深扎根于中华大地这片广阔的沃土,凝结着丰富的历史与空间记忆,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情感、社会心理、风俗习惯、是非标准、行为方式、理想追求等,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强大精神力量。在巴渝和美乡村建设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乡村文化建设,繁荣乡村文化,激活乡村全面振兴“一池春水”。
坚持文化铸魂。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乡村文化的振兴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重要途径。悠久的农耕文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根脉,优秀的乡村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思想智慧。在巴渝和美乡村建设过程中,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要把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转化应用于和美乡村建设中,使之成为涵育绿色、共享、宜居、和睦等价值导向的重要源泉,重塑和谐共生、美美与共的乡村文明精神内核,用乡村文化为乡村振兴铸魂赋能。
坚持文化培根。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中华文明起源于农耕文明,根基在乡村,发展靠乡村。在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征程中,既要守住乡村文化的魂,也要筑牢乡村文化的根。要去除乡村文化中愚昧落后、不合时宜的内容,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推动乡村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巴渝和美乡村建设过程中,要尊重乡村的风俗习惯,加强传统历史村落的保护利用,留住具有乡味乡韵的古村落、古建筑,推进乡村文化广场、乡村戏台、非遗传习所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民俗活动、戏剧演出等形式发挥乡村文化的教化功能,传承发扬优秀乡村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浇筑坚实的文化根基。
坚持文化养德。乡村文化中蕴含的伦理文化是引导乡村风气、实现乡风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巴渝和美乡村建设过程中,要重视家训、族规、乡约等这些在农村已具有普遍约束性的行为规范,发挥其在乡村德治中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因地制宜倡导“家风传承”、弘扬“尊理崇礼”,有效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完善乡村自治体系。扎实开展“春风满巴渝”社会风气提升行动,广泛开展“孝慈家庭”“好媳妇、好丈夫、好妯娌、好儿女、好公婆、好邻居”等评选活动,组织开展“家风促民风”主题实践活动,以榜样力量带动村民自觉学习,引导村民营造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的浓厚淳朴民风,弘扬重信守诺、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美德,实现乡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
坚持文化兴业。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广袤的乡村大地蕴藏着各具特色的文旅资源,要用创意激活乡村文化,推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巴渝和美乡村建设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持久的内生动力。要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要求,挖掘好利用好乡村文化,推进秀山花灯、铜梁龙灯龙舞、綦江农民版画、梁山灯戏等一批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融入乡村旅游发展。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积极运用短视频、网络直播等方式,实现线上与线下、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联动,使乡村文化从地域边缘走向社会中心,形成具有“村味”的文化IP。要把乡村文化和村庄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鼓励村民以巴渝农耕文化为载体,通过农耕活动、研学旅行、村庄民宿等发展文旅经济,积极打造民俗游、节气游等乡村文旅新业态,切实增加村民收入,让巴渝乡村实现从“美丽乡村”向“和美乡村”的精彩蝶变。
(作者单位:重庆商务职业学院,本文为重庆市教委语言文字科研项目:yyk24109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