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与故乡的双向奔赴年味悠长过年啰!我们都是传承人年俗的诗情画意正月初一赶场耍千年非遗铜梁龙
第004版:两江潮副刊
上一版   
春节,与故乡的双向奔赴
年味悠长
过年啰!我们都是传承人
年俗的诗情画意
正月初一赶场耍
千年非遗铜梁龙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2 月 0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过个非遗年

正月初一赶场耍

黄海子

  距离镇上尚有一段距离,便能听到如瀑布般人潮汹涌的声音。

  天空中,不知是哪些孩子的手没有握紧手中的气球,总能看见几个气球在人声鼎沸里一浪一浪地往天空的深处荡漾而去。

  间或响起的锣鼓声、欢快的唢呐声,让正赶往镇上的人们,感受到了镇上的热闹与欢乐。人们加快了脚步,渴望尽快融入这欢乐喜庆的人群中。他们急切赶路的神态,就像一场及时雨在天旱时,急匆匆地奔着大地洒来。

  这是我的老家江津李市镇正月初一家家户户都去赶场的情景。

  小时候,我不明白为何每到正月初一家家户户都要赶场,便去问爷爷。爷爷简单的一句“前人兴,后人跟”,便将我打发了。

  问妈妈,她则解释:“有句老话说得好,‘正月初一赶场耍,初二关门走人户’,既然老话都这么说了,初一不去赶场还能做什么?”她的解释让我更加困惑。

  不过,那句“正月初一赶场耍,初二关门走人户”从此便深深刻在了我的心里。

  记忆中,我年年正月初一都要到镇上去赶场,随满街的人浪看遍大街小巷的张灯结彩;在广场上看老戏台里唱川戏的拿腔拿调地挥舞水袖,蹦跳坐打;跟在舞龙灯的后面,看他们挥着五彩斑斓的布龙上下舞动;守着唱打莲花落的,学他们咿呀的唱腔;在杂耍摊前,深究杂耍人耍魔术时,从手里飞走的那只鸽子,为什么又出现在他的另一只手上……看尽稀奇之后,肚子也饿了,拿压岁钱买了喜欢的吃的喝的,呼朋引伴,才心不甘情不愿地回家。

  回家的路上,免不了点几颗小鞭炮惊惊同行的伙伴,闹一路的笑声。同行归家的大人们,则是满脸的喜悦,全身上下似乎都在散发着一种光,那光里,有欢喜,有满足,有希望,有信心。

  我因此明白了我们为何要在正月初一赶场:经过一年的磕磕绊绊、辛辛苦苦,人们终于迎来了新的一年。新岁开启,无论过去的日子多么艰难,都已经过去。在新年的第一天,大家聚在一起,认识的、不认识的,互道祝福,祈愿未来……在新年的第一天,一定要让幸福和喜悦充盈这个日子,让未来的每一天,都天天如是。

  又是一年正月初一。

  父母依旧如往年一样,凌晨6点钟就将我们唤醒。我们给父母新年红包,向父母磕头讨要他们给的新年祝福。然后一家人穿戴整齐,出门赶场。

  其实,父母早已不住在乡下,而是搬到了镇上购买的住房中。我们的赶场,只是在不知不觉中遵循着“正月初一赶场耍”的传统步伐。

  李市镇在岁月的流转中,已经变得繁华而宽敞。只是这宽敞的镇子,似乎依旧无法容纳从四面八方赶来的赶场的人们。

  新街老街都张灯结彩。舞龙灯的、唱打莲花落的、扮演大头娃娃逗乐的,还有镇上文旅部门装扮的花车在街巷间穿梭;广场上放飞的气球,一个个随风扩散开来,就像宽大的蓝色绸布上镶嵌着的流光溢彩的宝石,在绸布的起伏中,流动闪烁出绚丽的色彩。

  80高龄的父亲随我们在人潮涌动的街上转了一阵,感觉有些乏了,便要回家。我们要送,他拒绝了,独自挤进了人群。

  我们继续在欢乐挤着欢乐、幸福挨着幸福的人群里随波逐浪了一阵后,想到独自在家的老父亲,便不愿再在街上逗留。

  回家的路上,我挤到摊铺前买了一盒小型电子摔炮。准备回到家后,趁大家不注意,拿出来摔在地上,造出一阵炸响,给大家一个特别的惊喜。

  一家人刚进门,正在看春晚重播的父亲站了起来,向我们打招呼:“这么热闹,怎么不多逛一会儿?”我们还没来得及回答,就见他手里拿着什么,朝我们的方向摔来,接着是一阵噼里啪啦的炸响和我们的尖叫。

  原来,父亲回来时买了电子摔炮——他先给了我们一个小小的惊吓,等我们回过神来,都忍不住捧腹大笑。

  此时,父亲也堆出了满脸的笑容。他的笑如此清明、温暖、幸福,像我们可以预见的明天。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