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夔子咽喉”的故乡梁平,古称梁山,属三峡一带竹枝歌舞的流行地域。
公元1924年,梁山人张孔修编撰的《高梁耆英集》一书,收录梁山竹枝词65首。明清时期梁山乃至三峡地区的过年风俗习惯皆在其中得以呈现。如今再次翻看,仿若一幅绚丽多彩、韵味无穷的民俗长卷,缓缓铺展在眼前。
“一年岁序又将终,且喜乡间朴素风。买得更香编子外,宜春帖写万年红。”小年前后,人们满心欢喜地筹备各类年货,喜庆的“万年红”朱砂纸,在阳光下闪烁着祥瑞之光,为即将到来的农历新年增添几分喜庆与庄重。
“米线玲珑米叶鲜,安排果饼过新年。欲令儿女都欢喜,除夕分穿挂挂钱。”除夕夜孩子们最期待的,就是长辈给晚辈准备压岁钱。初一清晨,汤圆的甜香于空气中弥漫。圆润饱满的汤圆,不但寓意着家庭的团圆美满,更象征着财源广进、生活富足。
在宁静的乡村中,诸多古老而神秘的“年禁”被人们精心遵循。初一不打扫,垃圾污水暂存家中,男女老幼纷纷“带柴进屋”。这些看似简单的习俗,实则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春节期间,人们身着新衣,笑容满面,见面时相互作揖,一声“拜年啊”,传递着温暖的祝福。新婚夫妇“拜新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亲情与关爱在传统习俗中静静流淌,温暖着每个人的心。
初七“人日”,亲邻邀饮年酒,正如清嘉庆《梁山县志》所述:“人日前后亲邻递相邀饮,曰年酒。”人们围坐一处,分享过去一年的酸甜苦辣,畅想未来一年的美好愿景。此时,拜年“走人户”在城乡之间频繁往来,欢声笑语在大街小巷回荡,浓郁的年味弥漫于天地之间。
正月十五上元节,更是一场全民欢腾的盛宴。
“锣鼓梁山最有名,迎春相赛一齐行。归来笑向儿童问,今日或输或是赢。”癞子锣鼓抢彩大赛,激昂的锣鼓声响彻天地,参赛者激情满怀,观赛者欢呼雀跃。夜幕降临,观灯和龙舞表演更是将节日的氛围推向高潮。
“花筒花钵焰光腾,人语喧阗挤不胜。父背幺儿兄拽弟,兴隆街上看龙灯。”五彩斑斓的花灯照亮夜空,蜿蜒舞动的巨龙直冲云霄,欢乐的人们沉浸在这欢乐的海洋中,忘却了所有的烦忧与疲惫。
元宵过后,气温渐升,大地逐渐复苏。
“纷纷花柳踏春城,叱犊朝来三几声。乐事田家真个好,一犁烟水课春耕。”勤劳的农人扛起锄头,牵着耕牛,走进充满希望的田野,开启新一年的辛勤劳作。他们用辛勤的汗水,播撒下希望的种子,期盼着金秋时节的丰收与喜悦。
梁山竹枝词,以亲切自然的笔触、优美动人的意境,见证着当地年俗的传承与发展。
岁月如金,江山如画。在时光的变迁中,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代代传承,滋养着人们的心灵,绽放出璀璨的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