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教育强国需要正确处理“五大关系”加快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发挥高校在提升科技支撑力中的作用强化数字技术应用 助力构建新型为农服务体系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要坚持“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第008版:思想周刊·知行
上一版   
建设教育强国需要正确处理“五大关系”
加快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发挥高校在提升科技支撑力中的作用
强化数字技术应用 助力构建新型为农服务体系
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要坚持“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1 月 06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知行笔谈

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要坚持“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白勤 刘晓璇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强教必先强师。习近平总书记在阐释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时,将“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作为一条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明道、信道、传道,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勇于创新思路、创新话语、创新方式,激活教育传道尚美、成风化人的内在动力,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厚植文化自信,做到“明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广大教师要将其有效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筑牢学生文化自信的根基。一是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素养。广大教师要有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着力赓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相关理论知识学习,依托史书典籍、文献资料、文化展馆等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深刻理解和把握其蕴含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等,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科学整理、合理归纳、有效诠释,将其精准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夯实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思想基础。二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阐释创新。广大教师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历史积淀和人文价值进行深度剖析和多维解读,同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下的时代议题巧妙结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党的创新理论全面贯通,扎实做好理论研究、阐释和转化工作。三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教育智慧。广大教师要自觉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先行者、理论传播者、实践推动者,引导学生活学活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解决实际问题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增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培植文化定力,做到“信道”。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长期艰苦奋斗中不断淬炼的文化精华,广大教师要自觉从中汲取教书育人的文化定力。一是弘扬革命文化,夯实育人定力。广大教师要肩负起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培育时代新人的重任,讲清楚百余年党史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探寻革命故事与教书育人的契合点,生动诠释其所蕴含的崇高理想信念、深厚人民情怀、高尚价值追求,融入学生的精神气质培养与文化品格塑造中,增强学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底气。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强化价值引领。广大教师要充分挖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蕴含的科学思想、价值遵循,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丰富内涵与精髓要义,更好地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三是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广大教师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和帮助学生提升思想境界、坚定政治信仰,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不断转化为自觉要求和自觉行动,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中创新方式方法,更好“传道”。教师要整合利用多元教学资源,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提升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实效性。一是强化技术赋能以文化人的教学方式。广大教师应充分运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沉浸式交互体验技术,构建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和数字空间等多维文化育人阵地,让静态的文化资源“动”起来,在新时代的数字浪潮中赋予中华文化更充沛的生命力,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良性互动。二是拓展“第二课堂”以文化人的教学渠道。广大教师应贯彻“大思政课”建设理念,充分发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协同育人的联动作用,拓展博物馆、文化馆、艺术馆、科技馆等文化载体的育人功能,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等多元实践育人活动品牌,让文化走近历史、贴近时代、靠近生活。三是创新以文化人的教学方法。广大教师应注重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积极采用探究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分众式教学等方法进行文化育人,强化在做中学、用中学、悟中学,使学生在学思践悟中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强大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与历史自信,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为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242031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