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事业的高度重视。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是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基石,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体育改革、推动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要不断完善公共体育服务政策体系、提升设施建设和公共体育场馆开放水平、丰富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产品供给,从“更多”向“更好”转变,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不断完善公共体育服务政策体系。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要加快补齐政策短板,加速产业发展步伐。一是强化顶层设计。以体育改革发展为抓手,建立健全市、区县两级全民健身工作机制,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以政策体系为支撑,鼓励体育领域技术创新升级、体育制造业创新发展以及体育产业示范引领等,推动体育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多元化方向发展。二是制定专项政策。优化运动项目布局,巩固和发展重点运动项目,如田径、游泳、体操等;加大冬季运动项目的投入和发展力度,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建队路径。三是鼓励政策创新。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公共体育服务建设,通过PPP模式、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公共体育设施;探索符合地区实际情况的公共体育服务新模式、新路径,如智慧体育、社区体育等。同时,加强体育、教育、文旅等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形成政策合力,共同推动公共体育服务发展。
提升设施建设和公共体育场馆开放水平。要破解群众“健身去哪儿”难题,必须提升公共体育服务的基础硬件和公共体育场馆开放水平。一是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提升行动”。积极申请中央专项补助资金,做好公共体育场馆开放工作,提升场馆设施运营水平;力争到2025年县乡村三级公共健身设施和“社区15分钟健身圈”实现全覆盖,让体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根据重庆地貌特点,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小型健身中心、小型体育公园、桥下运动空间、崖线步道等,积极构建形式多样、更加优质的便民健身网络。二是推动竞技体育成果全民共享。推动体育系统管理的训练中心、基地、体校等的健身设施以及运动康复等服务向社会开放,建立面向全社会的体育运动水平等级制度,健全服务全民健身的教练员、裁判员评价体系;促进国家队训练方法、日常食谱、康复技巧等实行市场化开发和成果转化;不断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在带动群众参与锻炼、科学健身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帮助人民群众获取运动防护、运动康复、运动营养、运动心理等科学健身知识和技能;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整合资源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具有重庆辨识度的体育志愿服务品牌。三是推动体育设施智能化建设。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体育设施进行智能化改造和管理,通过加强数据分析与运营优化以及强化员工培训与激励机制等措施,提高设施的使用效率和便捷性。同时,建设智慧体育平台,为市民提供便捷的健身服务。
丰富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产品供给。人们的健身需求日趋细化,全民健身不断衍生新场景,要因地制宜,创新服务形式、丰富服务内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健身需求。一是加速建设全国户外运动首选目的地。当前,登山、自行车、龙舟、马拉松、越野跑等户外运动在全民健身运动中的地位愈加突出,成为重庆抓实体育惠民工作、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关键切入口。要积极申办、引进一批在国际国内具有影响力的户外运动赛事,努力打造具有重庆辨识度的代表性赛事。二是加大体旅融合力度推出精品路线。告别“小散”局面,深化体制改革,集中力量打造体旅融合精品线路,提档升级市级体育旅游综合体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黑山谷·万盛石林、彭水摩围山的建设;加强市级统筹和区县资源整合,升级重庆马拉松、重庆市运动会、中国国际山地户外运动公开赛等大型赛事,营造全民运动的氛围。三是利用川渝体育联建契机推出新产品。川渝两地陆续出台了《重庆成都双核联动联建推进体育高质量协同发展实施方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规划(2023—2025年)》等文件。川渝两地要在举办川渝汽车场地越野赛、首届川渝飞盘邀请赛等群众体育赛事活动的基础上,加强统筹协调、积极推动落实,努力打造出圈品牌赛事。
(作者单位:重庆人文科技学院体育学院,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