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也为新时代美育工作提出了目标和路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丰厚的传统美育资源,是新时代学校美育发展的根基和沃土。巴音渝韵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巴渝地区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凝结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具有开启学校美育新乐章的独特优势。因此,要将音乐教育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充分挖掘巴音渝韵中的美育资源,融入音乐课程和教学,提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质效。
坚守当地传统底色,奏响以美育人的“前奏曲”。巴渝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极为丰富,蕴含了丰富的音乐教育资源,充满趣味的童谣、豪放的吹打、热情的舞蹈等艺术表现形式,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巴音渝韵,营造了全方位立体化的美育大环境。一是挖掘特色文化,提升美育功能。各个区县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遗产,如石柱土家啰儿调、木洞山歌等传统音乐。要深入挖掘这些风格独特、丰富多彩的地方美育资源,将其与学校音乐教育有机融合,不断充实美育内涵、提升美育功能,以中华礼乐文化为精神内核,贯彻美育浸润行动。二是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美育内容。作为红岩精神的发祥地,重庆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通过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三是充分利用设施资源,拓展美育空间。发挥民俗活动、戏曲演出、节日庆典等传统乡土文化的教化功能,积极利用乡村礼堂、广场、戏台、非遗传习场所等公共文化设施,打通传统文化与音乐课堂的交流融合渠道,不断拓展美育空间。
打造学校课程亮色,奏响以美育人的“进行曲”。巴渝传统音乐文化有着较为鲜明的审美特征。要将其融入学校音乐课程,强化课程建设,增强美育浸润,注重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和趣味性,提升美育育人实效。一是推进学校传统音乐课程的建设。通过将巴渝传统音乐文化元素融入课程,紧密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地方特色资源,组织教学团队打造以巴渝传统音乐文化为核心内容的音乐课程,从丰富的巴渝优秀传统文化中甄选和提炼出音乐教育内容,持续增强课程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弘扬和传承中华美学精神和美育精神。二是强化学生艺术教育价值的浸润。巴渝传统音乐作品的鉴赏学习,可以有效提升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陶冶学生情操。对此,要聚焦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提高,发挥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价值引领作用,让每一首歌曲、每一部作品像一颗颗“种子”,植入学生心田、沁润学生心灵、滋养学生成长。三是提升教师艺术教育教学的能力。教师要增强对巴渝传统音乐文化资源的认同,找准情感共鸣点和关注点,把巴渝传统音乐文化的价值精髓转化为教学内容,发挥巴渝传统音乐文化在音乐教学中的美育功能。
彰显实践育人特色,奏响以美育人的“片尾曲”。在美育实践活动中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艺术核心素养,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学生的身心更加愉悦、活力更加彰显、人格更加健全。一是注重校园美育文化氛围营造。在学校实践活动和校园环境中发挥巴音渝韵文化的美育价值,以巴渝传统音乐文化为特色土壤培植学校艺术教育品牌,完善学校艺术展演,推广普及巴渝传统音乐文化进校园活动,创新开展精品剧目展演,建设时时可听、处处可见、人人可感的美育育人环境。二是开展多样化的音乐特色活动。根据巴渝传统音乐文化的特点,设计丰富而有趣的特色体验活动,赋予其鲜活的时代表达,让传统音乐的精髓跃动于特色实践活动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热爱艺术、尊重艺术的高尚情操。在音乐特色活动中,让优美的歌声、丰富的艺术作品浸润学生、教师和家长,为学校美育增添活力。三是拓展学校美育的展示平台。丰富巴渝传统音乐文化传承载体,建设以传统文化艺术为特色的艺术社团,利用学校宣传橱窗、展示屏、校园广播等营造艺术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对学生的美育熏陶,增强学生在生活中认识美、感知美的能力,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作者单位分别为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市教科院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