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类人才素质。卓越工程师,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力量。重庆要聚焦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创新校企协同机制,推动高校与企业“双向奔赴”、密切合作,共育与现代科技进步、现代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卓越工程师。
体制机制共建,增强校企深度融合的“牵引力”。当前,建强卓越工程师队伍已成为政府、高校和企业等多元主体的共同目标,各方要聚焦产业需求侧与人才培养供给侧的衔接匹配问题,共同打造政产学研融合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新机制。一方面,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着眼机制体制、财政金融和管理服务等方面不断加强政策支持,探索制定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建设标准,破除制约校企深度共建培养的体制机制障碍。另一方面,要聚焦高校和企业的共同利益,将校企共建深度延伸至招生选拔、课程教材、导师队伍、实践平台和毕业评价等全方位全过程,构建完善“市场出题、校企共答、产业阅卷”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新体系,切实发挥好“牵引力”这一带动作用。
课程体系共研,激活产教深度融合的“内生力”。课程体系建立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保障,也是激活产教深度融合的“内生力”。一要通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产业—专业—课程”集群动态对接体系,将多个产教融合型课程的知识面、专业内容、技术方法等按照应用逻辑重新设计规划,形成人才培养与工程实践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课程评价与多元评价对接、教学成效与产业成果对接的课程群。二要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技术突破的需求出发,根据行业发展动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增加前沿技术和交叉学科内容,激发传统学科专业的改革活力、内生动力和发展潜力,培养高素质卓越工程师队伍。
师资团队共育,强化校企深度合作的“凝聚力”。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建设一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对于培养大批支撑教育强国、教育强市建设的卓越工程师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探索利用奖励、补贴等方式,对实质性参与建设卓越工程师学院并作出较大贡献的企业给予政策优惠、优先扶持,支持校企合作创新工程师联合培养模式,认定并聘用有资质、有能力且有意愿的企业家和高校导师参与项目指导,切实提升企业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充分发挥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高等院校和长安汽车、赛力斯等龙头企业的人才“孵化器”作用,通过组织模范基地培训、先进企业学习交流、挂职锻炼等方式,增强教师对工程技术的了解,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采用“专职+兼职”“聘任制+合同制+劳务派遣制+项目制”等方式吸引优秀人才从教。
平台载体共融,提升校企协同育人的“支撑力”。《重庆市卓越工程师培养集聚行动支持政策清单及服务指南》提出,聚焦重庆“416”科技创新布局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发展需求的重点企业创建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实践基地的创建为实现资源共享、人才流通提供了便利。建强卓越工程师队伍同样也需要为其“搭梯子”,提升校企协同育人的“支撑力”。一方面,要坚持校企双主体管理,立足重庆市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搭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共享型培养平台,建立校企联合团队、联合实验室、联合创新中心等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的发展联合体和发展共同体,分层分类推进未来科技学院和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打造集“生产实习、项目研究、技术攻关”于一体的协同育人示范基地。另一方面,要推动“重庆市卓越工程师学院”加快对接校内的专业学院和科研平台,推动校企合作建立工程师技术中心,建设仿真环境和工程技术实践平台,使工程类研究生在实战环境中研究真问题、开展真科研、产出真成果。
(作者单位: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本文为教育部2024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一般项目:24JDSZK086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