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凝聚强大的思政引领力 加快建设新时代教育强市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以制度“硬约束”提升教师好作风以有序推进教育开放助推“职教出海”重塑提升学校教育数字化治理能力
第022版:思想周刊·策论
上一版 下一版 
编者按
凝聚强大的思政引领力 加快建设新时代教育强市
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以制度“硬约束”提升教师好作风
以有序推进教育开放助推“职教出海”
重塑提升学校教育数字化治理能力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12 月 3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有序推进教育开放助推“职教出海”

郭茂霞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高水平教育开放。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深入推动教育对外开放,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不断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为更好顺应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不断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竞争力,需有序推进教育开放,以观念、标准和模式全方位开放为“职教出海”赋能,持续推动职业教育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

  推进教育观念开放筑牢“职教出海”之魂。教育观念开放是“职教出海”的前提与灵魂。一方面,要注重国际视野的培养。随着共建“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共建国家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热潮滚滚,从贯穿东西的高铁动脉到拔地而起的能源工厂,从星罗棋布的通信基站到活力四溢的工业园区,背后是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海量需求。要顺应时代大势,抓住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时代机遇,以培养国际化的高技术技能人才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内容,不断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另一方面,要注重合作意识的提升。近年来,一大批随企出海的职业院校为共建“一带一路”和国际产能合作提供了人力资源支撑,成为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最鲜明的特征。推动“职教出海”,要秉持“教随产出、产教同行”的观念,主动调研国际教育市场,挖掘合作潜力,积极与海外院校、企业洽谈“联姻”,促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构建职业教育国际化协同发展共同体,打造更高质量的“职教出海”合作品牌。

  推进教育标准开放夯实“职教出海”根基。标准化建设是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一是以接轨国际通用标准提升中国标准科学性。在以工业4.0为标杆的全球制造业升级浪潮下,智能机器人操控、工业互联网安全维护等专业成为国际职场“香饽饽”。要深入剖析国际产业发展脉络,对标德国“双元制”对机械制造专业的精细分类、澳大利亚TAFE体系对健康护理专业的层次化构建以及国际管理标准ISO29990学习服务管理体系等,以此为基础调整和完善自身教育标准。二是以推进本土融合增强中国标准影响力。在接轨国际标准的同时,也要注重保留和发展中国职业教育的独特性,逐步建立完善的中国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在推动“职教出海”的过程中,有效推进其与当地特色进行有机融合,在保证培养目标不变的情况下实现标准的本土化。同时,打破单一考核藩篱,引入国际职业资格认证标准,让学生在完成学业之际,同步收获国际认可资质,昂首阔步迈入全球职场。

  推进教育模式开放激活“职教出海”动能。模式创新是推动职业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手段。一是推广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以当地真实复杂的工程项目为舞台,让学生变身“主演”,全程深度参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各环节。如在承接当地某小型民用机场的建设中,可运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让学生们穿梭于设计图纸、施工现场与监理团队之间,全方位锤炼专业技能。二是创新混合式教学模式。结合线上与线下教学的优势,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前沿科技打造灵活多样的学习环境,利用数字平台补充传统课堂教学;同时,要利用AR、VR等先进技术,打造沉浸式学习体验,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如虚拟实验、模拟操作等场景,突破地理限制,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无限可能的学习环境。三是打造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鼓励企业深度参与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共建工作,完善校企联合育人机制,让学生分阶段投身企业生产一线,由企业资深工程师手把手进行指导,提升实战技能;邀请行业专家走进课堂传授实践经验,有效缩短理论与实际操作间的距离,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与综合素质。

  (作者单位: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