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当前,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建设,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迫切需要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在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尤为重要。只有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才能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大批既尊重科学、注重创新、崇尚技术,又有人文精神、底蕴深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知识协同。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科学创新、技术突破和高素质劳动者优化组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新质生产力之谓“新”,客观上对高校学科知识创新、原始创新和学科专业设置改革提出了新要求,要推动技术突破、要素优化、产业升级,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这些新领域新赛道必然会倒逼高校协同推进学科专业改革,该调整的调整,该新增的新增,该交叉的交叉,该“超常布局”的必须同步跟上,抓紧培育和协同布局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所需的交叉学科专业,并敢于打破传统学科专业的限制,同步强化科学哲学、科学技术史和创新创意等跨学科人文性知识课程,动态实现理、工、农、医等学科与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学科协同共育。
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价值协同。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科学精神、科技向善和人文价值的同向同行。从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要聚焦科技创新这个核心要素发展新质态、新动能的生产力,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价值协同是二者协同之根本。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只有尊重人的主体价值,让科技创新与人文交融,让科学精神、科技向善和人文价值同向发展,才能同步实现科技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在科技居于核心地位的时代,强调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是更深层次、更本质意义上的科技人文融合教育。从教育价值选择上,要通过科技发展史、创新实习实践等,教育学生尊重科学技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这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思想根基和内核动力。从价值协同育人看,要大力推进高校科学技术类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改革、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培养学生对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有同频共振的价值认同。
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制度协同。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科技政策、技术进步和以创新者为本系统推进,其中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制度协同是实践保障。制度本身是核心竞争力,制度协同能产生倍增效应。首先,要整体谋划系统布局。高校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要创新顶层设计和制度协同配套,站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战略高度,对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完善学生创新实习实践制度、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人文教育协同等方面系统布局、系统设计和系统推进。其次,要加强教师评价激励机制的系统改革。强教必先强师,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需要打造与之相匹配的一流师资队伍,深化教育教学和评价激励机制改革,培育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兼备的创新型教师队伍,将提升教师科技教育水平和人文教育能力纳入教师绩效考核和管理指标体系。再次,必须系统完善学生考核评价和就业协同机制。学生是今天的创新创业人才,也是明天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推动产业升级的主力军。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制度协同,必须在学生学习考核、评价激励和就业机制等方面锐意改革,完善创新场景教学与专业知识课堂同培养、同考核、同激励机制,强化科学精神、科技素养和人文精神、人文素养的综合考评,支持创新实践、人文涵育和实现高质量就业一体推进。
(作者分别系重庆商务职业学院质量管理处处长,重庆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庆理工大学分中心研究员;本文为重庆市教委2024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