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来认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改革创新,不断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持续深化课程内容改革。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关键在于确立一条贯穿大中小学各学段思政课的主线,在逻辑上、内容上实现“一体贯穿、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一是教材建设一体化贯通。要树立学科整体意识,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编写理念上实现统一,针对不同学段教学目标,分层次设计教材内容,建立纵向各学段层层递进,横向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密切配合的教材体系。二是教学内容一体化设计。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科学设置思政课教学内容,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无缝衔接。三是课程资源一体化共享。要树立整体思维,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教育资源跨区域、跨部门、跨学校、跨学段流通使用机制。高校要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开发优质思政课程资源,推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充分流动。
持续深化教学方式创新。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一是推动教学方法创新。要突破传统的授课模式,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积极开发运用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混合教学模式,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翻转课堂等形式,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二是数智赋能思政课堂。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对思政课教学进行深度改造。推动AI、VR等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思政课堂,更加契合不同年龄段和学段学生的学习认知以及心理、兴趣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三是着力强化实践教学。要充分用好各类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开发实践空间、互动场所、活动设施。组织学生开展实践体验活动,如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加社会实践、投身志愿服务等,推动学生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持续深化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办好思政课的关键,思政课教师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承担着主体责任、发挥着主导作用。一是强化师资力量共育。要突出目标导向,按照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需要,制定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培育规划,建立统一的师资培训体系,提升他们对各学段教学内容和教学规律的认知水平。二是促进教师跨段交流。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跨学段交流互动机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跨学段教学活动,促进师资力量互通共建。常态化组织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教学研讨等,着力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整体理论素养和教学素养。三是推动教师资源整合。要在用好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基础上,引导学校教职工牢固树立“三全育人”意识,鼓励辅导员、专业课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积极参与思政课教育教学。同时,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吸引社会各界优秀人士、优质资源支持学校思政教育。
不断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思政教育的目标是“入脑入心”,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的完善是推进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的重要保障。一是制订科学的评价标准。要探索建立涵盖教育目标、教学内容、考核评价等方面,贯穿各学段的思政课教学成效评价标准,体现“教学优先”的评价导向。二是采取科学的评价方法。要坚持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坚持教师互评、学生自评、专家同行评价等多种主体评价,涵盖知识掌握、能力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评价指标。充分发挥过程评价、增值评价、分类评价等作用,提升评价的全面性和科学性。三是建立科学的监管机制。要探索建立动态、全过程的教学监管机制。既评估某个学段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是否达到该学段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又综合评估所有学段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总体成效,考量思政教育教学是否达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衔接有序、内涵发展等目标要求。
(作者单位:重庆交通大学,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