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化数字化转型中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从四个方面着力健全民营中小企业增信制度促进区域人才协同发展 打造成渝人才聚集新兴地以关键数字技术赋能重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第012版:思想周刊·智库
上一版 下一版 
在深化数字化转型中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从四个方面着力健全民营中小企业增信制度
促进区域人才协同发展 打造成渝人才聚集新兴地
以关键数字技术赋能重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12 月 16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智库头条

在深化数字化转型中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黎智洪 廖玉姣

  沙坪坝区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重庆永辉物流配送中心,智能全自动分拣设备正在作业。特约摄影 孙凯芳/视觉重庆

  要在准确认识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生成逻辑和演变升级规律的基础上,以数字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为支撑、以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为底座、以创新政策供给为保障,加快构建新质生产力发展动力机制,全面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形成推动重庆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市委六届六次全会指出,要“引导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当前,数字技术已经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要素、全过程,引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全面变革,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从而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不断向前迈进,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核心动力。要在准确认识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生成逻辑和演变升级规律的基础上,以数字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为支撑、以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为底座、以创新政策供给为保障,加快构建新质生产力发展动力机制,全面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形成推动重庆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

  加强数字技术自主创新,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筋骨”支撑。一是“集中攻关”,推进数字技术取得新突破。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高新技术产业核心技术,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举全市力量进行集中攻关,科学统筹、优化机制、协同攻关,高效配置科技力量和创新资源,形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强大合力,实现数字核心技术的新突破。二是着力打造数字技术创新平台。围绕加强数字技术的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打造数字技术创新平台,构筑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网络,深化创新研发与产业发展在供给侧、需求侧、基础侧的协同匹配,优化创新成果转化模式,提升转化效率,加快工业软件、芯片、传感器、智能硬件、智能制造装备等产业创新突破。三是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变道超车”。利用后发优势,加强战略谋划和前瞻布局,聚焦一批具有颠覆性创新的数字技术和数字产业,“轻装上阵”采用新技术,实现跨越式技术转换和技术逆袭赶超。

  推动“点—线—面”数字化转型,激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动能。数字化转型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从“点”做起,重点突破,连点成线,最终聚线成面,全面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一是“点状”突破,推动单点数字化转型。面向企业主体,聚焦工业企业设备和软件更新,从设备、单元、产线、车间、工厂分级推进数字化转型,提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在“点”上打造转型示范。二是连点成线,推动“线—链式”数字化转型。依托大型“链主”企业搭建行业性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以“链主”的头雁效应激发产业数字化的“雁阵活力”,带动产业链中小企业同步进行数字化改造,形成大中小企业的“链式”协同转型,积极打造“链式”转型生态。加快数字化对生产全链条的嵌入,加快培育“一链一网一平台”产业生态,加强产业链数据共享,实现“行业生态一条链、数据协同一张网、应用服务一平台”,力促产业链“抱团”数字化转型。三是聚线成面,推动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擘画产业发展蓝图,明确重点支柱产业、产业集群和关键企业的战略方向和重点,系统开展转型目标制定、转型任务规划和转型路径设计,集聚服务商的优质资源,打造数字场景共建、服务资源共享、创新要素共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集聚”优势推进分散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变革,促进“链网式”融通发展,带动产业集群实现快速化、批量化转型。

  升级完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筑牢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底座。数字基础设施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支撑。近年来,重庆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虽取得明显成效,但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新型基础设施支撑作用还需进一步提升。一是平衡“新”“旧”基础设施。通过技术升级和智能化改造,优化升级“旧”基础设施的功能,根据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抢先构建及完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二是注重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加大对新一代信息基础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以满足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推动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三是鼓励支持对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的投资。根据新基建项目的不同类型和特点,制定多样化的投资建设引导政策。对于商业性较好、收益清晰的项目,应通过基础研发支持、信息对接和评估评级等方式,推动其健康发展;对于与民生需求紧密相关但收益不明确的公益类项目,应适当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创新政策供给,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保障体系。政府需要发挥重要引领作用,引导中小企业迅速实现数字化转型,并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政策体系。一是强化数字化转型政策支撑,整合经信、工信、金融、工商、科技、社保等相关部门现有各类专项政策,加强政策统筹协调,规范中央、地方支持资金使用方向和方式,形成上下联动的政策合力,支撑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高质量推进。二是创新数字化转型财税支持,推动各级各类金融机构发挥其在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充分发挥政府引导、贴息作用,探索设立数字化转型专项资金,为数字化转型提供资金支持。三是夯实数字化转型人才基础,切实落实相关人才政策,加大对高技能人才在落户、住房、医疗保障以及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同时支持和引导本土高校加强数字化人才培养,提高数字化人才供给能力。四是完善鼓励创新、弹性包容的市场监管制度,对自动驾驶、生物医药等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引入执法“观察期”制度,设立“免罚清单”机制,给予企业适度容错空间,为企业创造自由宽松的成长和创新环境。

  (作者分别系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庆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副研究员)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