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全市教育大会也强调,要“聚焦服务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强化人才支撑”。重庆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以改革创新激发活力动力,全面提高市域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的关键抓手和打造西部地区教育“领头羊”的核心支撑。
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决策,分类推进高校改革。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企业。重庆始终坚持为办好中国的一流大学贡献力量,积极搭建高水平人才培养平台。不断加大“双一流”高校建设力度,重点支持重庆各大高校加强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力争建成更多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着力推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特色高校建设,发挥工程科技作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作用,推进中国医学学科建设,掌握农业科技发展的主动权,推动文科教育创新发展。聚焦重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前沿科技,加快建设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特色高校。全市高等院校要当好教育改革排头兵,走在教育改革前列,促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坚持“整体提升、重点突破、交叉融合”原则,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调整机制。建设教育强市应当聚焦国家战略需求,以促进教育现代化为导向构建紧密对接创新链、产业链的学科专业体系。持续实施市级重点学科建设专项、市级一流学科建设专项,落实“人工智能+学科”建设行动计划,深入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加强高校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科研布局。集中一流资源打造优势特色学科,持续推进工程、临床医学、师范类等专业的认证工作,加强学科之间协同创新,统筹发展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加快推动学科建设工作迭代升级,建立高标准、高质量学科调整机制,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推动重庆成为学习型城市、人力资源强市和人才强市。
聚焦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目标,加大高质量人才培养力度。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对新时代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实现教育现代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力度、加大讲座教授选聘和青年学者培养力度、加强研究生导师培养、实施博士后“倍增”计划、加大青年人才培养力度、支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大学和科研院所访学交流、推进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培养、教育管理智慧化建设“八大计划”为核心的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积极推动科技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造就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进一步落实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育基地专项,健全高校高水平人才培养和引进体系,优化创新人才服务体系、激励表彰机制、人才待遇政策等配套措施,充分激发各类教育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高层次人才协同发展,把重庆地区的特色和优势有效转化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能力。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服务全民的人才培养体系。教育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于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系统推进育人方式、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使各级各类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符合人才成长规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保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落实教育公平优质发展的各项措施,不断完善现代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支撑技能型社会建设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开放多元的高等教育体系,不断健全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要以人民群众是否满意检验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成果,以健全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教育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重庆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