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新就业群体友好型社会构建完善均衡可及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数字赋能加快实现文化建设信息化转型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助力教育强市建设
第007版:思想周刊·策论
上一版 下一版 
加快构建新就业群体友好型社会
构建完善均衡可及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数字赋能加快实现文化建设信息化转型
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助力教育强市建设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12 月 0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度观察

加快构建新就业群体友好型社会

曾宪奎

  11月16日,沙坪坝区土湾街道重棉院,外卖骑手和当地老人、青少年共聚长桌宴,吃饺子和喝羊肉汤。记者 崔力 摄/视觉重庆

  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当前我国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尤其是新兴领域迅速发展,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大量涌现,新就业群体规模持续扩大,社会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展现新担当新作为。近年来,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以平台经济为代表的新就业形态蓬勃兴起,聚集了快递员、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货车司机、网络主播等以灵活就业为主要特征的新就业群体。据中华全国总工会2023年发布的第九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已达8400万人,占职工总数的21%。因此,亟需将更多注意力聚焦到新就业群体,加快构建新就业群体友好型社会,通过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服务更好回应其现实需求,不断增强其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加快构建新就业群体友好型社会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持续回升向好,就业主要指标运行平稳,就业形势保持基本稳定。但也要看到,受技术快速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人口结构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就业领域仍面临不少风险挑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新就业群体数量在最近几年持续攀升,许多新兴就业岗位成为容纳新增就业、缓解就业矛盾的重要缓冲器。然而,新就业群体存在着就业不规范、工作强度大、平台与员工利益矛盾突出等问题,不仅降低了对潜在新增劳动力的吸引力,也大大降低了在岗劳动者的就业体验。因此,加快构建新就业群体友好型社会,结合新就业群体在就业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既能增进新就业群体的幸福感、获得感,又能有效提高这些岗位的综合价值,从而增强现有新就业群体就业的稳定性,进而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二是有利于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业态迅速发展,在促进经济发展、繁荣社会事业、创新社会治理、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同时又会带来一定的社会风险。如跨界渗透、垄断经营、损害劳动者和消费者权益,甚至挑战监管、操纵舆论等问题,对社会稳定构成潜在的威胁。新就业群体在就业过程中也存在着劳动关系认定不易、职业伤害保障不足、用工主体难以确定、算法挤压陷入困境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加快构建新就业群体友好型社会,有利于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减轻甚至消除新就业群体的各项压力,解决各种潜在的问题与矛盾,防范化解社会领域风险,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三是有利于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和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新期待,大力发展新业态、新模式,积极挖掘、培育新的职业序列,开发新的就业增长点”。新就业形态是一种与传统雇佣型就业形态相对应的新工作范式,与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要素的要求高度契合。随着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新就业岗位的种类会不断扩充,新就业群体数量也会随之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加快构建新就业群体友好型社会,将为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以及新职业培育创造有利条件,进而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发展打好基础。

  加快构建新就业群体友好型社会的几个建议

  当前,全国各地都在纷纷构建新就业群体友好型社会,不同地区采取的措施也不尽相同。如重庆推出了《重庆市打造新就业群体“友好城市”十五条措施》,将构建新就业群体友好型社会的具体措施清晰化;深圳发布了三个倡议,号召共建新就业群体友好城市等。根据重庆及其他省市的已有措施,结合新就业群体在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加快构建新就业群体友好型社会,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持续发力。

  一是加快推动新就业群体友好场景建设。当前,全国各地纷纷将建设与新就业群体工作环境相关的友好场景作为重要抓手,根据自身情况,针对新就业群体存在的各种困难,采取各种措施优化场景建设。如重庆市沙坪坝区针对外卖骑手进门难、找路难、停车难、休息难、用餐难、充电难等问题,创建了全国首个“骑手友好街区”,发动小区物业、党群服务中心、企业等采取相应解决措施,有效缓解外卖骑手面临的困难。构建新就业群体友好型社会是一项复杂的任务,涉及社会各个领域,要本着先易后难、由表层到深层的原则推进相关工作。针对新就业群体打造的“友好小区”“友好街区”等友好场景,能够有效解决新就业群体最具体、最实际的问题,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来自社会的体贴与善意,立竿见影地提高其就业体验感。要继续完善友好场景建设,在新就业群体集聚区域,统筹利用党群服务中心,整合户外劳动者驿站、社会工作服务站、物业服务中心、志愿服务站等功能设立党群服务站,为新就业群体提供学习培训、人文关怀、生活便利等暖心服务,不断打造政策友好、设施友好、服务友好的友好场景。

  二是构建保护新就业群体合法权益体系。新就业形态具有雇佣关系灵活化、工作内容碎片化、工作方式弹性化、创业机会互联网化等特点,但新就业群体的权益如何保障,也面临困难。因此,相关部门要积极介入,不断完善新就业群体相关权益保护的制度体系,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平台企业与新就业群体之间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突出矛盾,如利益分配、工作要求等(如配送外卖对时间严格限制且无弹性机制规避骑手不可控的外界因素)。对此,相关部门要在尊重市场机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各项措施予以有效应对,逐步改善新就业群体就业条件。专门建立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服务中心,成立快递员和外卖骑手等新就业群体权益保障工作专班,全力推进集权益保障、公共服务、监测预警和决策分析支持一体化管理平台建设,着力保障快递员、外卖骑手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三是构建包容和理解的社会环境。任何劳动都应当被充分尊重,任何劳动者都应享有职业尊严。尊重劳动是社会文明的基础。只有提高社会各界对新就业群体服务、行为的宽容度,才能有效降低因各种琐事引发的矛盾纠纷,从而大大优化提升新就业群体工作环境。要主动为新就业群体提供力所能及的指引和帮助,当新就业群体在工作中偶尔犯错时,社会更应展现出宽容的态度,相互多一些理解与尊重,少一些成见与偏执,共同把工作完成好、把居民服务好、把城市建设好。同时,积极开展“最美社会工作者”等宣传活动,每年选树一批新就业群体先进典型并组织宣传,对见义勇为等突出贡献者予以特别奖励,努力提高社会对新就业群体的认同感。

  四是鼓励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新就业群体友好型社会的建设,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各级党组织可适时在快递员、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从业人员密集区域建立党组织,全面提升新就业群体领域党的工作覆盖质效,强化党组织对新就业群体的关心关爱和团结凝聚,持续用情用力解决新就业群体急难愁盼问题。各级政府部门要整合社会资源,为新就业群体提供健康咨询、健康讲座、健康体检等公益医疗服务,提供“假期托管+兴趣课程”等普惠性服务,全面提升新就业群体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条件。社会各界要关心关注快递员、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货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给予更多理解宽容,释放更多温情善意,携手共建全民友好型社会。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经济学博士)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