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当前,互联网、5G、大数据、区块链、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数字技术的高速迭代、创新发展,以数字技术赋能文化建设,提升文化产业的供给能力,加快实现文化建设信息化转型是加快建设文化强国的着力点。数字化赋能与信息化转型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要从思想指引、产业促进、人才培养、机制建设等多个方面,畅通数字化赋能通道,推动文化建设信息化转型。
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数字赋能加快实现文化建设信息化转型,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指导思想,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这一重要论断和重大部署,为进一步加快我国数字化发展,赋能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导和根本遵循。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坚持守正创新,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推动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
全方位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发展。以数字化赋能文化建设,实现文化建设的信息化转型,必须进一步发展壮大文化产业。一要加大对数字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既要从财政资源、经营环境、公共服务等方面消除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各项阻碍,为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也要通过积极的支持政策激励数字文化企业创新发展。二要加快数字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典型产业组织形态。各级政府要鼓励数字文化产业向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国家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等重点功能平台集聚,建设一批数字文化产业集群,充分发挥产业发展集聚优势,延长产业链条,全面提升产业发展速度与质量。三要构建数字文化产业生态。进一步完善文化领域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创新与创业结合、孵化与投资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数字文化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支持各类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载体打造数字文化“双创”服务体系。
着力培养高素质数字文化人才。文化建设亟需一支既懂文化又懂技术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队伍。培育数字文化人才,高等教育是基础和重头。高校要顺势而为,切实肩负起培育数字文化人才的重任,从学校顶层设计、智慧校园建设、数字文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等方面谋划用力,培养更多具备相应数字素养、数字文化和数字技能的人才,推动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要推动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促进文学、历史、人工智能等学科融合,构建数字文化专业集群,鼓励学科间、学院间合作培养人才。推动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联合进行课程开发、教材编写和教学团队打造,出台数字文化人才培养方案,合作建立数字文化教学和实践基地,促进数字文化人才培养。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邀请资深专家开展讲座、赴校外参观考察、建立智能教学工作坊、组织数字教学技能竞赛等多元化手段,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和实操技能。
完善数字赋能文化建设长效机制。数字化赋能文化建设还需要不断完善相关体制机制,为文化建设实现信息化转型提供坚实制度保障。一方面,要完善数字赋能文化建设的监管机制。创新文化数字化治理范式,加强文化数字化治理的部门协同和区域协同,在数据采集加工、交易分发、传输存储、使用管理等环节加强综合治理,制定相关安全标准,形成完善的数字文化监管体系。另一方面,要加快推动数字化赋能机制的规范化建设。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促进本地区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文化数字化服务体制机制,完善扶持文化数字化建设的产业政策,构建与文化数字化建设相适应的政策法规体系与监管体系,为常态长效推动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2SKSZ018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