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让人心灵不死做主角注定是一场孤苦的修行一座被赋予深刻丰富意蕴的“桥”寻找人性的温暖
第004版:共赏百本好书
上一版   
诗词,让人心灵不死
做主角注定是一场孤苦的修行
一座被赋予深刻丰富意蕴的“桥”
寻找人性的温暖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12 月 07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一届全国大学生书评大赛

寻找人性的温暖
——读《云中记》有感
张珂轩

  在我读过的诸多小说中,阿来先生的长篇小说《云中记》很特别。书中没有戏剧性的冲突,人物关系很简单,却是一部饱满地传递灾难中人性光辉的别致之作。他用颂诗的方式书写一个陨灭的故事,让文字放射出人性温暖的光芒。

  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祭师阿巴在灾后毅然决然回乡侍奉神灵、抚慰鬼魂,并最终与故乡云中村一起消亡的故事。恰如其分地呈现了生与死、光明与黑暗、自然与人类等彼此依存、互相转化的状态。

  在作家的笔下,万物有灵。《云中记》中,阿来不仅记叙了祭师阿巴的所思所历,还书写了云中村的一草一木、山川河流,这是一种自然的生长,平静而又充满力量。祭司阿巴的形象,充满神性的光辉,为读者提供了另外一种理解世界的可能。作家通过《云中记》写出灵魂的力量、信仰的力量、生命的力量,写出一种由微弱到光亮的人性之光,借以照亮地震带来的“至暗时刻”,照亮这个广阔的世界和自己对这个世界的书写。

  彼时,春寒料峭,立春后昙花一现的暖阳,来不及吸风饮露,又披上厚厚的外衣。没人会怪罪阴雨绵绵的都江堰,岷江水拍打河岸掀起飞花,水天一线,雾隐密林下的玉垒山,视线穿不透云层至那更远处的雪山。云中,你又在怎样变化?

  16年前都江堰也身处云中,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4秒,大地震动。当时5岁的我,望着天花板上摇晃的白炽灯,带着午睡未熟的呆滞,疑惑懵懂地站在废墟旁。多年以后,再度谈及家人的死里逃生,更加心生感慨。

  大地震成了都江堰人民新的时间分界线,人们开始习惯于对比震前震后的生活。孩童对于地震前的记忆越发淡化,成年人谈笑盘算着前后时光的得失、渐长的收入,全新的生活态度,幸福感是油然而生的。都江堰人民拾起了废墟上的花朵,重建起了属于自己的移民村,只是不同于云中村,人们依旧扎根于故土。

  前来拜访都江堰的游人纷至沓来,纵观千年历史文化、自然风光之外,是那重建后发展飞速、高楼林立的宜居家园。云外的山下,人们也在政策的引领下,开发着特色民俗旅游产业,种植特色蔬果推销远方。

  对伸出过援手的村外人来说,云中村人被赋予了全新的生命,生活也脱离了落后。但他们紧紧依偎在一起,内心也在挣扎着,故土是走投无路下的分割。就像在利益社会中迷失方向的中祥巴和央金,在云中村殆尽前夕,也能迷途知返。他们相信,村里人还没有远去,聚在一起,云中村不会就此烟消云散,文明以另外一种方式得到延续。

  当阿巴的肉体与灵魂随着云中村一起坠入岷江之际,属于他苯教祭师的传承也坠入了江底,完成了他最后一代传承人的使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阿巴从未想过是否有人能够接过他手中祭师的传承,父亲的突然遇难,外界技术的流通,他所接受的传承也破损不堪。他用祭师破碎的悲鸣完成了内心的使命。

  我感慨于阿巴这样用灵魂去救赎自我,救赎逝去的生命,救赎消失的文明。文化的车轮兜兜转转几千年,无数个“仲肯”颂唱着格萨尔王,阳光洒落神山,红光闪耀着新时代。

  我始终坚信,回顾曾经悲痛的过去,是为了成就当下更好的自己。人们不会忘记,大地震动,人民蒙难,褪去悲痛,迎接来之不易的第二次生命。云中的世界早已不是云雾弥漫,掩盖着万物生机,云外的人们继续拨开着云雾,一往无前见光明。

  (作者为成都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