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让人心灵不死做主角注定是一场孤苦的修行一座被赋予深刻丰富意蕴的“桥”寻找人性的温暖
第004版:共赏百本好书
上一版   
诗词,让人心灵不死
做主角注定是一场孤苦的修行
一座被赋予深刻丰富意蕴的“桥”
寻找人性的温暖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12 月 07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诗词,让人心灵不死
——读《诗词大先生:叶嘉莹的诗教人生》有感
江志强

  在中华民族浩瀚的文化长河中,有这样一位女性,她以诗词为舟,穿越历史的波涛,将古典之美传递给无数人。她就是被誉为“诗词的女儿”的叶嘉莹。

  叶嘉莹一生致力于中国诗词的研究、创作与教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人物之一。2024年11月24日,这位学贯中西、享誉海内外的诗词泰斗走完了她的百岁人生。

  此刻,捧读叶嘉莹先生嫡传弟子、南开大学文学院张静教授所著的《诗词大先生:叶嘉莹的诗教人生》(以下简称《诗词大先生》,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4年10月出版)一书,思绪万千。

  该书不仅为我们揭开了这位杰出学者背后的故事,更通过她的生平事迹,让我们重新审视诗词之于个人乃至整个民族文化的意义。作者张静以恩师的诗词生命为切入点,从弟子的角度揭秘叶先生的为师之道、诗教之路,以及她讲诗的成功经验和魅力所在。

  叶先生在早年就立下了弘扬中华诗教的伟大志向。她认为,“诗词,让人心灵不死”这句话不仅是对她个人信念的高度概括,也深刻揭示了诗词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在激发个体情感共鸣、塑造民族精神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价值。

  书中详细记录了叶先生如何通过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将这份力量传递给更多的人。她讲课时注重情感体验、意境营造以及历史文化背景三者之间的结合,使听者能够跨越时空界限,与古代诗人产生心灵上的对话。

  叶先生特别擅长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解析诗词作品,让那些看似遥远的历史人物变得鲜活起来。例如,在讲解杜甫的诗歌时,她不仅关注诗句本身的艺术魅力,更会引导学生去体会诗人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内心世界。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学生们不仅仅是在学习文字技巧,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感受生活、理解人性。正如叶先生所说:“真正的文学教育应当触及灵魂深处。”

  对于如何评价一首好诗,叶先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首先,必须具备真挚的情感;其次,要有新颖独特的构思;最后,则是语言表达上要精练而不失韵味。这三个标准贯穿于她的整个学术生涯,并且成为指导其教学实践的核心原则之一。通过对这些标准的具体阐述,《诗词大先生》一书不仅帮助读者更好地鉴赏古往今来的优秀作品,同时也启发着新一代创作者们追求更高层次的艺术境界。

  叶先生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挑战,但她始终未曾放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坚守。无论是身处异国他乡还是面临种种困难,诗词都成为了支撑她前行的精神支柱。书中讲述了她如何利用诗词来度过艰难时刻,并将其作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继续传播中华文化的精髓。

  今年4月在为这本书作序文时,叶先生这样描述道:“陶渊明曾说‘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作为一位百岁老人,我知道自己少不了会被人评说。这本张静写我的书,除了学生对老师的溢美情辞我愧不敢当,内容都是可信的。其实我了解张静,书中字里行间流露的,不仅仅是对我个人的感情,更是对中华诗教当代传承的一份深情。”最后,叶先生以“百岁老人叶嘉莹”为落款,用她自己的一首诗,作为这篇序文的结束:“天外从知别有天,人生虽短愿无边。枝头秋老蝉遗蜕,水上歌传火内莲。”

  《诗词大先生》不仅是一部关于叶嘉莹先生个人成就的传记,更是一次对中国传统美学及教育理念的深度探索之旅。它告诉我们,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背景下,仍然存在着一些永恒不变的东西值得我们去追寻。

  叶先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好老师,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何谓“大先生”,并激励着后来者继承并发扬诗歌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