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四个突出” 高质量建设产业创新综合体聚焦“三变”打造全国职业教育重镇加快建设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示范区要构建“三个体系”以城乡融合推动山区库区高质量发展
第010版:思想周刊·策论
上一版 下一版 
围绕“四个突出” 高质量建设产业创新综合体
聚焦“三变”打造全国职业教育重镇
加快建设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示范区要构建“三个体系”
以城乡融合推动山区库区高质量发展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12 月 02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城乡融合推动山区库区高质量发展

钱政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最大短板和潜力就在山区库区。要加快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大城市带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的城乡融合发展。

  深化城乡规划融合,大力提升城乡建设水平。一是做好城乡建设规划。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工作思路,通盘考虑、科学布局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充分挖掘和保护文物古迹、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文化遗产、古树名木等,既要让城市规划要素下乡,更要让美丽田园、森林湿地进城。加强规划专家设计下乡团队建设,巩固长效机制,确保村庄规划的专业性与可行性,协助指导乡镇顺利实施村庄规划,有效提升城乡整体风貌。二是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处理好城乡关系,一体设计、一体推进、综合施策,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持续完善乡村水、电、路、讯、网、物流等基础设施。以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为重点,引导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加快向农村覆盖,不断提升农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三是不断提升人居环境整治成效。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开展小空间塑形铸魂行动,坚持微改造、精提升,嵌入在地文化元素,加强生态修复,实施绿化美化彩化。持续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整治“三大革命”,动态清零黑臭水体,引导群众自觉整理户容庭貌,共同打造干净、整洁、舒适的人居环境。

  深化城乡产业融合,大力提升城乡发展水平。一是坚决守住“两条”底线。健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落实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明确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扎实做好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处置工作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保持稳定。不断完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建立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分层分类帮扶制度,聚焦产业帮扶,健全联农带农机制,实施“大走访大排查大整改”行动,推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和脱贫群众稳岗就业。二是扎实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加快构建优势特色产业生态,充分发挥“强一产、优二产、活三产”的作用。抓好农产品“三品”建设,立足资源优势,实施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标准化生产提升行动。积极践行大食物观,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壮大富民产业。三是大力创新发展新业态。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结合城乡融合新愿景,唱响生态旅游、文化节会、特色农事等品牌,强化旅游产品供给和市场营销,持续完善物流服务网络、5G网络等基础设施,大力发展文创旅游、网络直播、农耕体验、康养基地等新模式新业态。结合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打造一批庭院农家乐、庭院养殖场、庭院花果园、庭院蔬菜园、庭院小作坊等庭院经济业态,不断推动美丽环境、文脉乡愁转化为美丽经济。

  深化城乡治理融合,大力提升城乡治理水平。一是建强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引领作用。深入实施“头雁领航”工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基层自治组织体系,积极推进党组织带头人后备力量培育储备行动,组织开展基层党组织书记“擂台比武”,常态化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扎实推进清廉村居建设和集体“三资”监管,促进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更好发挥。二是加大政策供给力度,持续强化支撑保障。整合集成政策,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推动各类要素精准投放、释放叠加效应。盘活城乡存量建设用地,特别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保障好用地需求。拓展城市资本要素下乡路径,保障投资者合法权益。强化人才支撑,接续实施人才培养专项行动,大力培养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人才队伍。三是推动智治善治,夯实城乡治理基础。积极融入“数字重庆”建设,打造更多数字建设应用场景。健全完善“141”基层智治体系,不断优化完善基层管理体制,迭代提升党建统领“四治融合”城乡治理体系。持续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重庆实践,提升治理清单化、规范化水平。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塑造城乡文明新风。

  (作者单位:重庆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