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全市教育大会也提出,要全力打造全国职业教育重镇,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提供有力支撑。打造职业教育重镇,必须深刻认识到职业教育支撑发展的时代使命、改善民生的社会责任和服务大局的战略属性,不断契合区域经济社会和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以综合集成的系统观和重点突破的成效观,以“变”赋能,推动职业教育乘大有可为之势、行大有作为之实。
聚焦“产业之变”深化产教融合,提高职业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贡献度
职业教育提质必须立足城市空间格局和区域产业布局,以产教融合为核心路径,着力破解办学能力和产业需求不匹配的问题。要以园校互动搭建产教融合共赢平台。以产业园区为节点、领军企业为支点、高职院校为基点,依托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实体化运行,打造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确保“专业群建在产业集群上”,加强课程体系共建、数字教材共研、师资队伍共享、技术成果共创,提升人才供给效度,推动产业动力变革和动能转换。要以校企破界创新产教融合可持续机制。以机制的规范性破解主体责任和利益分配的难点,推动企业合作全过程的深度参与,提升主体约束力和驱动力;以机制的创新性打通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堵点,完善多元治理架构,拓展校企行动边界;以机制的灵活性弥合学校供给和企业需求的断点,校企联合开展订单班、学徒班、现场工程师班等多种培养模式,充分吸收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以满足高端产业与产业高端化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更高需求。要以结果导向健全产教融合评价体系。聚焦产教融合的实际效果和社会价值,建立涵盖人才培养质量、技术服务创新、资源整合效益、社会贡献与影响力等产教融合评价体系,加强评价过程的多元参与、评价问题的识别反馈和评价结果的综合应用,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的制度安排。
聚焦“教育之变”深化体系改革,提高人民对职业教育的满意度
推进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纵向贯通、横向融通,是实现职业教育功能定位由“谋业”向“人本”转变的关键。要纵向贯通加强一体化长学制培养。增强中、高职学校两个子系统之间的衔接,研究制定一体化人才培养市级标准,从“知识连贯、能力递进”出发构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实训体系、评价体系,加强全过程指导服务,适应学生学习状态和学习能力的阶段变化。在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基础上延伸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横向融通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道。职普融通的本质是两种不同教育体系的等值转换和协调发展,在义务教育阶段着力建设标准化职业启蒙教育基地,设计适合中小学生年龄特点和兴趣特征的职业体验和职业规划指导课程;在高中教育阶段着力推动职普学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学籍互转,打造具有技能人才培养特色的综合高中,改革职教高考内容和形式,为学生多元成长、个性发展提供包容性的转换路径;在高等教育阶段着力加强高职院校和普通高校合作交流,探索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依托学分银行推进学习成果的相互认定、积累和转换,同时推动实验室、图书馆、师资等资源开放共享,形成互补、协作、共赢的有效机制。
聚焦“格局之变”推进职教出海,提高职业教育对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的支撑力
重庆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上,服务国家外交大局是教育强市建设的应有之义,服务国际产能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必答之卷。要因地制宜优化“职教出海”布局。对接重庆向西、向南开放的国际化战略,以服务西部陆海新通道和中欧班列建设为目标,布局海外分校、海外技能培训中心等特色项目,促进技术技能人才国际流动,重点服务“渝车出海”“渝装出海”。要连点成面凝聚“抱团出海”多方合力。政、校、企三方合作形成职教出海联盟,政府牵头以援建项目为载体,学校牵头以标准输出为纽带,企业牵头以产业技术为支撑,搭建突破空间限制的数字云平台,开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教学资源、教学设备,形成“数字平台+教学资源+技术服务+标准制度”的一体化输出方案,积极融入合作国家国民教育体系。要以技为基加强“文化出海”品牌建设。根据地域特色、行业类别、适用人群等因素,开发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中文+职业技能”特色课程,把“出海故事”讲好、讲深、讲实,传播中国工匠精神和巴渝特色文化,提高职业教育对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的支撑力。
(作者系西南大学博士、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教授,本文为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