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工科”为引领持续探索人才培养新路径重庆大学 新工科建设为高质量发展积蓄人才动能向“新”发力 建好“交通+智能”高水平新工科大学人才培养提质加速 新工科建设行稳致远新工科建设跑出加速度聚力“新工科” 推进一流应用型人才全链条培养
第010版:强国建设 教育担当——全面推进教育强市建设看落实
上一版 下一版 
以“新工科”为引领持续探索人才培养新路径
重庆大学 新工科建设为高质量发展积蓄人才动能
向“新”发力 建好“交通+智能”高水平新工科大学
人才培养提质加速 新工科建设行稳致远
新工科建设跑出加速度
聚力“新工科” 推进一流应用型人才全链条培养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11 月 2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庆文理学院
聚力“新工科” 推进一流应用型人才全链条培养

  重庆文理学院师生团队在东鹏创新中心调研

  自2017年教育部启动新工科建设以来,加快发展新兴工科专业、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主动布局未来战略必争领域人才培养,已成为工程教育的“发力点”。

  各高校纷纷响应,从轰轰烈烈到扎扎实实,新工科建设正进入再深化的新阶段。

  近年来,重庆文理学院积极深化新工科建设,聚焦数字化、智能化时代对工科人才的新需求,围绕“德业兼修、数字赋能、交叉融合、能力进阶”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主动、大胆探索符合地方产业发展、面向新工科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成功构建了“产教学训研用”全链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理论功底扎实、实践技能过硬、创新创业突出的新时代“工学”人才。

  面上推进

  “两个引领”为人才培养布局

  作为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工科转型快速、学科优势突出的重庆文理学院,如何进一步推动新工科的建设?

  学校以“两个引领”策略进行了回答。

  第一步坚持价值引领,厚植工程教育理念。学校注重成果导向教育,将涂铭旌院士“科教报国、大爱无疆”的精神融入新工科人才培养全过程,着重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创新创造能力、设计研究能力、管理及竞争能力,力争让新工科人才以主动之姿、领跑之势,成为引领工程教育的卓越人才。与此同时,学校全力打造网格化课程思政体系,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开展党委书记、校长讲授“开学思政第一课”等活动,筑牢学生信仰之基,学校已获批重庆市课程思政示范项目38项,《信息技术基础》入选新华思政全国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服务平台,《光电材料与器件》课程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优秀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第二步坚持产业引领,推动专业迭代升级。在新工科专业建设上,学校“两手抓”:一手开设一批新的工科专业,主动应对新产业、新模式、新技术的发展,对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制造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等相关产业集群,新增机器人工程、人工智能、智能车辆工程等新工科专业;一手升级一批现有工科专业,精准对接重庆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完成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等10余个传统工科专业的迭代升级。

  目前,学校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个,在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中,新工科专业占比均超过50%。

  点上发力

  “五个坚持”为学生成长铺路

  2020年,学校人工智能学院代表队在华为ICT大赛全球总决赛、全国总决赛均斩获实践赛云赛道一等奖,实现了华为ICT大赛开办以来西部赛区全国总决赛一等奖零的突破和全球总决赛一等奖零的突破;2021年,学校“国产大飞机用隔音隔热超细玻璃纤维棉”项目夺得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金奖,实现市属本科高校零的突破。

  零的突破意味深长,既意味着“开先河”壮举,更意味着学校对培养新工科一流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探索。

  学校坚持应用为本、坚持产教融合、坚持课堂革命、坚持知行合一、坚持对外开放“五个坚持”,打造全链条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为我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贡献“重文理”力量。

  把人才链建在产业链上。学校积极深化产教融合,通过“产教融合、城校共生、双创并进、多元发展、跨界分层”的路径,与企业共建产业学院,进一步明确产业所需人才,将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职业要求融入课程体系、岗位能力融入课程实践,实现产业与人才的“双向奔赴”“双链共赢”。

  把教学放在学生主体上。学校对新工科专业深入开展“五大教学改革”,打造特色教学新范式,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公共课教学、毕业论文(设计)改革,为学生成长赋能;创新提出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学校层次类型教育特点、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诉求的“适合教育”理念,探索实施“一流+”多元人才培养模式,满足学生多元成长需求。

  把实践融入育人全过程。学校实现了工科专业“一院一品”“一专一赛”“一生一赛”,构建了“1+N”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多层次、多层级的双创教育体系,通过项目、竞赛等实践活动,赋能学生拔尖;与俄罗斯等国家的7所高水平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培养“多语种+”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通过与俄方高校联合开展项目,赋能学生创新。学校已进入西南地区对俄理工类人才联合培养第一梯队。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