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交通大学团队在沙漠土壤化试验基地研究植物的根系 |
重庆交通大学,一所源起于“共和国一号工程”川藏公路的巍巍学府,是新中国第一批交通类高校。办学73年间,重庆交通大学始终与国家同呼吸、与时代共命运、与交通发展同频共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勇担开路先锋使命。
进入新时代,重庆交通大学积极应对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主动对接《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立足交通特色,积极开展工程教育改革创新和产教协同育人,全力推进新工科建设,努力选拔培育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为中国梦的实现和应对未来复杂多变的挑战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多学科、专业交叉融合
重塑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
在中国广袤的地理版图上,一座座雄伟的大桥跨山越海,不断刷新“最长、最高、最大”纪录,彰显新时代中国桥梁建设的雄厚实力。
中国桥梁总数、总长度均位列世界第一,但存在病害的桥梁占比25%以上,桥梁工程已从建设主导向建养并重转型。因此,传统桥梁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支撑基础设施建设数字转型的智能升级,亟需培养大批复合型智慧桥梁工程科技人才。
“交通行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是重庆交通大学的初心使命。
面对桥梁工程智能信息化发展的人才需求,学校按照“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的新工科建设思路,以学科交叉为培养核心,重塑了以交叉学科训练和创新能力培育为核心的智慧桥梁新型课程体系,搭建起“多元协同、联动共享”的资源平台,构建产科教融合的“智慧桥梁”人才培养新模式,着力培养数字化设计、工业化建造、智能化管理、智慧化运维的复合创新型“智慧桥梁”新工科人才。
多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正是重庆交通大学创新实施“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一招。
一直以来,重庆交通大学主动响应国家战略和行业需求,围绕重庆“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主动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停招8个传统专业,新增9个新工科专业、10个第二学位专业,立项9个校级现代产业学院,开设14个微专业,推进新工科融合发展。同时,按照“需求牵引、产学互补”的思路,推进“智能交通”等学科群交叉融合发展,推动工程教育组织模式创新变革;聚焦关键核心领域和未来产业发展需求,建设“交通土建与智能建造”等跨学科专业集群,推动传统工科专业优化升级。
如何将“新工科”建设成果固化落实到关乎每名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重庆交通大学通过“引企入教”搭建“前沿微课、项目实践、创新竞赛”三个平台,校企联合设计课程方案、共建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增设工程素养、智能信息和跨专业通识课等课程模块,开设34门专业学科交叉型课程、170门前沿微课、20余个订单班,为学生提供了全面、实用的教育体验,让学生真正成为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受益者。
如今,校园里越来越多新时代“工科”人才“冒”了出来,广大学子皆成才尽展才。近3年,学生研发出“山区公路雨雾天气行车智能预警系统”等12件智慧交通产品,本科学生考研录取率由13.19%增长到15.67%。本科毕业生年终就业率保持95%以上,在建筑业、制造业就业超过55%,校企合作实验班为中交、中铁大型企业输送了2000余名国际工程人才,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更广泛的人才基础。
场景项目式教学
推动新工科教学模式改革
在重庆西永污水处理厂,重庆交通大学河海学院副教授张占梅等30余名师生已扎根现场400余天。在真实的行业一线,张占梅指导学生分析水污染问题、设计水处理方案、搭建工程模型。
“水处理工程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张教授鼓励我们三分之一课时在教室、三分之一课时在实验室、三分之一课时在现场,把创新做在产业需求的最前沿、做在水灾害工程抢险的火线上。”学生表示。
这是重庆交通大学推进“场景项目式教学”落地见效的生动实践。
“新工科”建设不仅意味着人才培养理念的变化,更意味着深入教学实践的成体系的教学模式变革。
2022年,重庆交通大学“以学生为中心”推动课堂革命,开辟“场景项目式”综合性教学模式试点,全力打造以“项目制”为特征的新课堂,让更多的课堂发光,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与传统的单科教学或孤立的实践项目不同,‘场景项目式’教学在打破学科、课程和资源边界的同时,强化了学科间的整体性、系统性和梯次性设计,促进教学从基本知识传授向核心素养发展的转变。”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
面向真实工程,在行业一线边学边干边成才。学校按照“导论项目、课程项目、综合项目、毕业设计”等四层次设计不同类型的场景项目,搭建“工程在建、项目在研、专家在线、资源在场”的教学资源配置模式。近2年,学生在桥梁工程、公路工程和水利工程等300余项真实重难点工程中,建立理论与实践的深度链接,真正践行“理实结合、虚实耦合”新工科人才培养新理念。
面向实际问题,让毕业设计真题真做练真功。每到毕业季,学校围绕“美丽校园、智慧校园、交大品牌”建设,组建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的指导教师和毕业生团队,以“企业命题、师生解题”的形式,开展新工科毕业设计,以毕业设计成果检验教学改革成效。
目前,学校已立项60门项目式教学改革重点项目,累计培育场景项目课程300余门,立项10个跨学科新工科毕业设计项目群,获批2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50项市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61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学生们在校期间便与前沿学科、先进技术进行“亲密接触”,为未来投身国家经济建设的前沿领域奠定了坚实基础。
完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提高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
学科与专业的优化、课程方案与教学活动的丰富、学校与企业关系的重构……这些都是新工科为重庆交通大学人才培养带来的新气象。
当前,新工科建设已经进入深水区、攻坚期,需要从“风风火火”的理念倡导和顶层设计走向“扎扎实实”的推进落实和质量提升。如何推动新工科建设再深化、再拓展、再突破?
重庆交通大学的答案是:以产出为导向,持续完善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推进高等教育“质量革命”。
学校出台《关于建立产出导向本科教育质量体系的实施意见》,全面实施人才培养目标合理性(达成度)评价制度、毕业要求达成评价制度、课程教学目标达成评价制度、学生学业与发展评价制度等4项制度,聚焦学生的成长全环节、全过程,建成PDCA(Plan-Do-Check-Act)闭环管理质量体系;出台《本科教学学术组织管理办法(试行)》,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59个,课程(群)团队201个,发挥教学学术组织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方面的作用,构建起行政管理与学术治理相对独立又有机衔接的基层教学运行体系,让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活起来”,让质量标准“立起来”。
在“互联网+”背景下,学校积极推进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信息化建设,通过数据驱动的教学评价和持续反馈,采用“实施—评价—改进”循环方法,进一步强化教育教学管理,促进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不断完善的管理体系,让教育教学质量、学生核心素养、专业建设声誉都有保障、有提升。目前,学校建成12门国家级一流课程、119门市级一流课程,20部教材获得市级优秀教材,1部教材《桥梁工程(下)》获得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13个专业通过工程专业认证,学生学习成长满意度率超过98%。在2023年重庆市首轮专业监测评价结果中,29个新工科专业在B档以上,占比91%。
征程万里前行必达,重任千钧蹄疾步稳。在热火朝天的新工科研究与实践中,重庆交通大学下拼劲、出实招、用真功,为新工科人才培养树立了新的典范。接下来,学校将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引领,完善新工科专业体系和培养过程,以产学研合作模式迭代升级为抓手,健全项目成果转化机制,以更高质量的新工科人才培养,助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
王小寒 图片由各学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