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大学工学院楼 |
新质生产力作为生产力发展的质变跃迁,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是核心要素,基础和先导靠教育。
发展新质生产力,高校义不容辞。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重庆大学锚定国之所需、产业所系、未来所向,持续深化新工科建设,以重塑人才培养体系、强化校企协同育人、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为重点,真正让人才资源“一团火”变成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满天星”。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筑牢人才培育根基
今年7月,由两江新区、重庆大学、明月湖产业科创基地三方共同推动设立的重庆大学明月科创实验班首届毕业生毕业。这些毕业生不仅获得多笔产业投资,还孕育出两家市场估值3000万元的科技企业。
毕业生缘何成为创业“黑马”?究其原因,与学校创新实施的人才培养体系密不可分。
作为重庆大学新工科教育改革“试验田”,实验班聚焦拔尖创新人才教育的顶层设计、培养体系和发展机制,提出“学科交叉、项目驱动”科创人才培养新范式,打破传统学科分类界限,建立了数学、科学、工程、设计和通识深度融合的跨学科课程体系,采用完全项目制学习模式。
学业与创业并举、教学与实战并重,在实验班得到了生动诠释。重庆大学通过引导学生科创活动与硬科技产品孵化对接,与明月湖国际智能产业科创基地、宁波智能技术研究院、深圳科创学院等5家企业建立校企融合创新实践平台,形成Mini-camp、科创训练营、创新创业项目预探索、探索期、天使期构成的科创教育生态体系。
多年耕耘,硕果盈枝。重庆大学“学科交叉、跨界融合、多元设计、个性发展”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被誉为我国新工科教育的“重大经验”,创建中国特色的“知行交替,循环递进”UC联合学院培养模式,率先提出“理工交叉、本研贯通”强基计划培养模式,牵头创设碳储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成就熠熠生辉,成为推动人才要素真正转化为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澎湃动能。
强化校企协同育人
架设人才成长云梯
当前,随着重庆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各行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
在此背景之下,重庆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应运而生,致力于探索“培养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新范式。
学院建立类企业级仿真环境的工程师技术中心,与长安汽车、赛力斯汽车、地平线、大陆汽车、中汽研、宗申航发等行业头部企业共建车联网、集成芯片与系统应用、新能源动力、无人机技术等10余个主题实验室。
如何围绕这些实验室“做文章”?一方面,建立以实验室为单元的学生管理与培养模式,进行有组织科研和卓越工程师培养;另一方面,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专家作为企业导师,将企业工程师纳入教学团队,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强强联合的师资队伍获批全国卓越工程师培养优秀校企导师组,让学生在重大工程中承担重任,综合素养得到显著提升,形成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重大范式”。
事实上,卓越工程师学院是重庆大学深化产教融合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重庆大学打造“高校主导、企业共建、政府支撑”的新工科教育科创生态体系,积极建设校企地协同的新工科教育科创平台,蹚出了一条具有重大特色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新路径。
深化教学评价改革
激发人才创新潜能
进入新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对“新工科”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如何回应时代之问,提升育人质量?重庆大学的答案是:充分发挥评价“指挥棒”作用,把“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重点任务,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深入推进学生评价改革,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与传统的观念不同,在重庆大学,新工科学科的课程推广以探究性实验、交叉项目、深度研讨等为主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综合评价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情况和动手实践能力,真正让评价标准成为学生认识自我、激发潜能的引擎。
变“一把尺子衡量”为“分类多元评价”,学校还建立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科创人才评价机制,邀请产业专家和投资孵化机构入校,定期开展阶段性评审,建立全过程培养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达成评价体系,增强对学生样机汇报、产品孵化等创新创业环节的引导,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从“步履稳健”到“大步流星”,重庆大学新工科建设的脚步从未停歇,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重大范式”,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