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五个“准确把握”科学谋划医学教育综合改革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 培养更多大国工匠加快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
第012版:思想周刊·知行
上一版   
以五个“准确把握”科学谋划医学教育综合改革
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
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
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 培养更多大国工匠
加快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09 月 02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

曾豪 高君华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这为新时代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指明了方向。科技教育,作为培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基石,能够增强学生探索宇宙奥秘、改善生活品质的能力;人文教育,作为滋养心灵、塑造人格的灵魂工程,能够让学生理解历史、感悟文化、关怀社会,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不仅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更是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未来人才的关键所在。新时代新征程,各级各类学校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不折不扣落实全会的部署安排,切实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

  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要着力优化顶层设计。顶层设计的优化完善是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的前提和保障。各级各类学校应加强系统谋划,周密做好相关工作的部署与安排。一要明确实施方案。要将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制定长远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时间节点,强化刚性要求。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确保方案中的各项举措能够有序推进。二要强化制度供给。要建立教师跨学科集体备课制度,定期组织校内各学科教师分专题进行集体学习、研讨,共同推动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深度融合。设立专项教改课题,将教师参与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工作纳入教师年度考核、职称评聘和荣誉称号评选,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三要优化资源配置。要增加对校内跨学科教育的经费投入,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科技人文融合课程建设。加大对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自习室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积极营造科学与人文有机交融的校园文化氛围。

  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要着力优化课程设置。课程的优化设置是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的关键环节。各级各类学校及教师应着力打破课程的学科壁垒,重构课程教学体系。一要面向全体学生开设跨学科课程。要整合校内外师资力量,精心打造一批涵盖科技与人文两大领域知识内容的跨学科精品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可开设“科技伦理”“科技创新史”“科学与艺术”等跨学科课程,让学生在学习科技知识的同时,思考科技对社会、伦理、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培养其人文素养与社会责任感。二要做好现有课程的内容整合与创新。教师要基于任教学科的特点与教学需求,充分考虑课程内容与科技、人文的内在联系,自主开发具有学科交融性的教学内容,使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在课程内容上实现无缝对接和深度融合。三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施。要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融入实践教学之中,通过有序组织学生参与科技创新项目、人文社科调研等活动,培养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要着力引育师资队伍。师资力量是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的核心要素。各级各类学校应切实加大师资引育力度,持续提升师资队伍的跨学科素养与综合素质。一方面,要引进一批具有跨学科背景的优秀人才壮大师资队伍。要适当调整学校的招聘策略,明确招聘人员的跨学科背景要求,并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宣传,吸引更多拥有科技与人文学科双重背景的人才投身教育事业。加大校所、校馆合作力度,从科研院所、文博机构等聘请一批兼职教师,充实师资力量。推动高等院校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为各级各类学校订单式培养、输送一批具有跨学科背景的优秀毕业生。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师的跨学科培训与交流。要定期邀请来自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开展专题讲座,分批次组织教师参加跨学科的研讨会、工作坊等活动,使教师能够及时了解不同学科的前沿动态,拓宽知识视野。要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鼓励不同学科的教师开展合作教学,共同设计并实施融合科技与人文元素的教学方案。

  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要着力创新教育模式。教育模式创新是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的重要手段。广大教师应主动学习先进教学理念,积极探索科技与人文有机融合的教育教学模式。一要积极探索跨学科主题教学。要善于打破学科边界,将不同领域的知识与方法进行渗透、融合,形成具有综合性、创新性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推动本位学科与多个学科深度融合。在课程中设计具有挑战性的跨学科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科技知识,领悟人文精神,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要持续深化课程思政建设。理工类课程教师要深入挖掘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讲好专业知识背后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发挥好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人文社科类课程教师要在课程中生动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弘扬科学家精神,引导学生树立科技报国的远大志向。三要推动第二课堂项目化建设。要有针对性地推进第二课堂项目化改革,通过开设“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智慧城市治理”等跨学科的第二课堂,广泛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验科技和人文的交融与碰撞。

  (作者单位:重庆文理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