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加快建设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人才自主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培养造就更多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高校应牢牢把握“育人”这一关键点,充分发挥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作用,全方位、全链条优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高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能力和质量,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把握战略方向,优化调整人才自主培养的专业布局。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与全球科技革命背景、与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相适应。高校要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坚持“四为”方针,遵循教育自身规律,把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作为高校学科专业布局调整与优化的指南。一是主动响应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积极对接生命健康、人工智能、脑科学、数字经济等前沿领域,加快培养关键领域急需紧缺人才,打造一流自立自强人才培养方阵,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能力。二是精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大历史机遇,对接科技发展革命性突破的关键要素,满足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科技创新需求,及时优化调整专业。三是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要以“六卓越一拔尖”计划和“双万计划”等为抓手,动态优化调整学校专业建设的规划、标准、保障与评估等环节,逐步停办、撤销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的专业,构建与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相匹配的专业体系。
打破学科壁垒,促进交叉融合提升协同创新能力。学科交叉融合是高校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显著优势,不同学科知识深度碰撞与相互交融,可以产生新的思想火花和创新成果。一是推动学科交叉融合。要夯实学科建设基础,积极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培育新兴交叉学科生长点,使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与高水平科研平台、科研项目、科研队伍有机融合。二是整合校内优势资源,组建交叉学科群。要整合校内优势资源,凝练各学位点的专业特色与方向,发展融合交叉学科,组建交叉学科群,深耕重点研究领域,凝练形成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学科特色发展方向。三是在学科交叉融合过程中加强科研资源整合。强化学科方向建设、学科梯队建设和项目建设,有意识地培养新的学科增长点,固强拓新。邀请校内外相关专家和学者,定期开展学科建设前沿专题讲座,为多学科交流对话创造机会。依托学科群平台的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打破学科壁垒,探索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塑造拥有跨学科背景,能够在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人才。
深化评价改革,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充分涌现。教育评价是衡量和判断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成效的关键环节。评价结果可以进一步反馈到人才选拔和培养过程中,形成完整的闭环,从而提升人才选拔的精准度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一是遵循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高校要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探索建立学术创新成果综合评价机制,使之满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二是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评价模式。结合国内外的评价理念,如结果评价、过程性评价、综合评价、增值评价等,以及我国拔尖创新人才评价的经验,从国家、社会、高校和受教育者角度,依据多元评价和追踪反馈原则,构建旨在建立双向反馈调节机制,满足各方利益需求,保障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教育评价模式。三是构建全面、多阶段、长期、动态的评价体系,覆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全过程。同时,探索建立由政府、学校、家庭共同参与的外部保障体系,以实现教育评价改革引领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目标。
(作者单位分别为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