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不曾体会过“集邮”的快乐?童年,总是和各种各样的卡牌相连。从水浒卡、三国卡、西游卡到奥特曼卡,再到小马宝莉卡,不同代际都有自己的“明星卡”。
但卡和卡,又有所不同。小浣熊干脆面里的卡片,不会卖到天价。最近风靡的小马宝莉卡牌,吸引了一些未成年人疯狂“氪金”,甚至豪掷21万。当卡片以盲盒形式销售,当抽卡消耗成千上万金钱,卡牌就有可能异化为一种消费陷阱,在未成年人心中埋下成瘾、攀比的隐患。
疯狂的卡牌,以动漫周边的形式出现,在直播平台“叠叠乐”玩法驱动下,迅速流行开来。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作为卡游的核心产品——集换式卡牌,销售收入高达16.75亿元,占卡游公司总收入的85.8%。动辄上亿收入,10元一袋的卡牌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一个卡游公司做不到,一个电商主播也做不到。疯狂卡牌的逻辑闭环是——卡游公司生产盲盒,电商主播线上拆卡,评级机构鉴卡提价,二手商家回收售卖。如此一来,卡牌尤其是稀有卡牌的价格节节攀升,许多未成年人为“热爱”失去理智。
买卖自愿,是否就合情、合法?从卡游公司,到市场评级,再到主播销售,每一个环节都在“全力以赴”,确保未成年人为“稀有性”下单。但这样的“稀有性”,是有利可图者故意制造、渲染出来的,而非真正的市场稀缺性。用一整条产业链的力量,来强化卡牌的沉迷机制,这是一种利益至上的经营理念,是一种商业失德。
这种失德,也涉嫌违规。《盲盒经营行为规范指引(试行)》明确规定,不得向未满8周岁未成年人销售盲盒,向8周岁及以上未成年人销售盲盒商品,应当确认已取得监护人的同意。规则是底线,碰不得。但很多卡牌直播间,虽然标示了“未成年禁止下单”的字样,却从不“较真”。事实上,有记者曾进入直播间调查,付款页面默认勾选“我已成年、同意代拆”的选项,无需任何操作即可下单。有规则却无视,有底线但逾越,这就是卡牌售卖的现状。
无论是企业、商家还是平台,都不该利字当头、挖空心思设计这套沉迷系统。因为商业逐利,需要划清底线。这样的底线,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是市场规范、社会责任。如果卡牌企业做不到,相关部门对盲盒销售、评级的监管有没有及时跟上?如果电商主播做不到,平台为什么不强制核实购买者的真实年龄,而非默认勾选?
环环相扣的卡牌生意,环环得利,却唯独忘了未成年人的承受力,忘了每个家庭的承受力。解“卡瘾”,需要行业自律,需要家校协同,更需要重拳出击,让违规者付出惨重代价。卡牌可以是玩具、爱好,也可以是孩子们的社交工具。但它不能是畸形消费的起点,不能是枉顾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收割”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