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快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人民文化权益、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大民生工程,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虽然总体解决了“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但“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愈发凸显。因此,要持续深化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强化政府担当。政府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主体,也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导者和引领者,要面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主体政策创新。一是深化公共文化服务理念改革,切实将促进居民文化参与、保障人民文化权益作为着眼点,从“建筑师、工程师”角色转向“促成者、赞助者”角色,转变自上而下单向递送模式,实施开门服务、开放服务。二是进一步完善服务网点、降低服务门槛、保障弱势群体基本文化权益,牢牢兜住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政策底线。三是活用政策工具,通过扩大税收优惠政策、丰富金融服务方式、完善政府采购以及服务外包制度,提高政策灵活性、适应性和实效性,推进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供给。
提升服务品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更加强调对需求侧的关注,优化参与体验,提高居民文化参与的内驱力。一是加大财税支持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短期应通过转移支付等形式尽量补齐落后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和人员经费的短板,中长期则应从预算编制、投入运行、绩效评价等方面着力构建长效保障机制,尤其是加快地方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投入制度化、法治化进程。二是进一步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夯实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持续优化公共文化机构人才配置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评价机制,不断激发专业文化人才队伍、乡土文化人才队伍、文化志愿者队伍的活力。三是加大文化科技创新力度,着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发展。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数字化装备水平,加强公共文化智慧营销、服务与技术应用,用科技手段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激发群众活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的重要制度设计,要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统筹考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和多样化文化需求,激发广大群众参与活力。一是顺应空间规划中的空间布局特点,合理布局大、中、小型文化场所,扩大覆盖人群。在公共文化场馆内部空间布局体现多元性、亲民性,既要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又要尊重不同群体的审美趣味和文化习惯,着力满足群众特别是特殊群体的个性化文化需求。二是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推动全民阅读进家庭、进社区、进校园、进农村、进企业、进机关。积极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全民健身、全民科普和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
促进融合发展。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形式,促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一是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和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建设全国统一的文化大市场为契机,促进政府、市场、社会各方文化信息、资源、技术等要素的充分自由流动,打造“公共文化+”多业态融合发展综合体。二是促进文化参与和家庭生活的融合发展。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服务目标应紧密围绕家庭文化需求,以城乡居民家庭为单位设计一揽子文化活动菜单,以丰富家庭文化生活为途径提升全民参与水平。三是加快文化和教育的融会贯通。面向未来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核心是将文化融合的政策关口提前,通过文化和教育部门的规划契合、资源整合、政策配合,实现培育方针、激励手段、情境调节等方面的协调同步,促进基础教育阶段文化教育和学科教育融合发展。
(作者单位: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本文为重庆市社科规划一般项目:2022NDYB86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