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离不开高水平法治保障,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以高水平法治助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产业结构持续转型的关键时期,法治的保障作用愈加凸显。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期间,大数据、算法、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不当应用正成为法律风险的源头,由此产生的侵犯商业秘密、知识产权侵权、隐私泄露等一系列问题,阻碍了市场经济良性发展和科技创新正向循环。要用高水平法治清除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痛点、难点问题,筑法治之基,行法治之力,积法治之势,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激发新动能。
以法治力量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科学完备的法治保障体系,对于破除影响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体制障碍,是不可或缺的。一要完善科技创新法律制度,引领、规范、促进科技创新。加快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修订,构建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制度体系,优化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二要加强知识产权领域的法治保障。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要全面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法治化水平,不断完善大数据、算法、人工智能等新领域新业态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有序推进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修订工作,打破法律制度改革落后于科技创新发展的困境。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通过司法解释和典型案例,发挥法治的规范和引领作用。设立国家层面知识产权法院,提升我国知识产权法治国际话语权。三要强化法治化市场监管,破解数字经济治理难题。传统市场秩序和道德伦理正面临着算法歧视、AI换脸、个人隐私侵权、人工智能生成物著作权侵权等新型问题的挑战。要秉持科技向善的治理理念,切实规范、监管新兴科技的良性运用,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科技创新发展。
以法治力量护航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离不开法治保障,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实现绿色发展。一方面,为绿色发展提供全面的法律制度支撑,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目前我国已有生态环境保护法律30余部、行政法规100多件、地方性法规1000余件,还有其他大量涉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规定,涵盖污染防治、生态要素保护、特殊区域保护等。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涉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为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健全专门化审判组织体系,推动审判专业化建设。2007年,贵州省清镇市人民法院成立我国首个环境保护法庭。2014年,最高人民法院设立环境资源审判庭。目前,我国已经实现从最高人民法院到基层法院全覆盖的环境资源审判组织体系,进一步深化案件集中管辖。要大力加强环境资源审判队伍专业化建设,借助“外脑”提升审判质效,充分发挥技术调查官和咨询专家的专业能力,持续深化环境资源审判专门化、专业化改革。
以法治力量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根本动力,要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深化改革同频共振,在法治轨道上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首先,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等深化改革,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于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要严防出现制度建设与市场实践脱节问题,及时处理好相关法律立改废释工作。要做好改革决策和立法决策的有机衔接,将经实践证明有效的改革成果及时通过法律制度加以巩固,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其次,坚持依法行政,要把法治作为理念态度和行为准则。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避免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用法治规范政府行为。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做好简政放权,保障公平竞争,减少交易成本,激励企业创新,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再次,要牢固树立全民法治观念,引导人民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全面深化改革涉及既有利益关系调整,应当及时做好矛盾化解工作。要在全社会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将法治信仰根植人心,引导广大群众通过法律途径定分止争。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3&ZD076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