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是休闲之都,以安逸著称。而安逸的日子,怎么能少了茶的滋养?因此,去成都的第一站,我便是去人民公园,重温一下盖碗茶的记忆。
大约十几年前,我曾经造访过人民公园,印象最深的是盖碗茶。饮茶用三件套,一个白瓷茶杯,一个盖,一个托,仪式感十足,颇带几分古风。
茶叶是常见的绿茶,加了几朵茉莉,是为花茶。茉莉是神来之笔,不仅中和了绿茶的苦涩感,还让茶自带茉莉的清香。一盏在手,眼前袅袅升起的都是田园风光和诗意自在。喝茶的桌子和椅子,都是竹制的,坐上去吱呀作响,不敢用全力,却又不至于垮掉。整个人,呈轻盈状,正好符合喝茶的心情。
五块钱一杯的盖碗茶,足以托举起记忆中的成都。那次喝茶的记忆太美好,以至于我每次来成都,都希望重温,但总不能如愿。
再次抵达人民公园,立马陷入人山人海的包裹之中。昔日的景象和心情,早已经无处寻觅。看得出,和我有相同记忆的,大有人在。
如今的茶社叫鹤鸣,听上去就不俗,自带几分仙气。东汉末年,张道陵在成都大邑鹤鸣山创立五斗米道,让成都成为早期道教的发源地之一。如今的鹤鸣茶社,应该向这段历史致敬。它还和钟水饺合体经营,让游客既可以品茗,又可以用膳,还可以听戏。
当然,喝茶的价格就翻了几倍。倘若是听戏,就翻了十几倍。价格还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一座难求。即便落座,周围都是乌泱泱的人群,喝茶的安宁心情不复存在。这茶喝得就少了境界,少了韵味。
喝茶未遂,品茗不能,好不容易从公园的拥挤人潮中走出,怅然若失的心情爬满心头。看来,让孩子重温我的记忆是不可能了。如今的成都,近悦远来。谁不想沾沾安逸的习惯,品品幸福的滋味?好在,成都的大熊猫、博物馆,及时填补了这份遗憾。
后来再喝茶是在锦里。如今的锦里,不再是记忆中的一条老街、几条古巷,而是与武侯祠融为一体,分不清彼此,道路如同蛛网,人在其中,如行雾里,不知身在何处。
春节,正赶上一年一度的成都大庙会。人多,自然可以理解。只不过,多得超乎想象。当行至武侯祠的门口,看到眼前晃动的人头如同蚂蚁出巢。那一刻,我真想放弃进入。但既来之则安之,索性随着人流,如蜗牛般行进。
从下午走到傍晚,脚酸腿麻,于是决定在锦里喝茶,顺便歇脚。想象中的锦里喝茶,应该是一座古色古香的房子,临河而立,小窗上开着鲜花,屋檐上挂着灯笼,耳畔传来若有若无的丝竹之声。然而,现实却是,茶社名曰英雄三国,开在一个广场之上,几百张小圆桌,像下满了子的围棋盘。
我们在其中找到一桌,点了茶,开始打望。周围都是和我一般好奇的人,略带兴奋和期许的眼神,四处巡视。舞台上,歌手不紧不慢地唱着。舞台下,茶客不慌不忙地聊着。几十米之外,则是喧嚣市场,游人如过江之鲫。
入夜,华灯初上,氛围感顿时强了很多,失去已久的休闲感重新上身。此刻,我是这滚滚红尘中的一个闲人。一想到这点,就心生自在。心头不禁想起宽窄巷子茶馆的一副对联——余生很长,何必慌张?心头不禁与这喧嚣和解了。这份热闹,不正是幽静最好的衬托吗?心远地自偏,偷得浮生半日闲。
我发现,即便是被挤成糨糊,成都最可贵的,依然是它的文化底蕴,成都人骨子里的,依然不时泛起的娱乐精神。这一点,从成都博物馆出土的陶俑上就可见一斑,一律是乐呵呵的笑脸,没有一张愁眉苦脸。
在庙会现场,关公成了变形金刚的模样,身穿机械战甲,手执青龙偃月刀,名曰新财神。而灯饰上的财神关公,一手高举摄像机,一手托举平板电脑,戴着时尚的VR眼镜,穿着新潮的运动鞋,载歌载舞,可口可乐!成都人身上的乐观、乐天,由此可见一斑。它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忘记了身边的嘈杂与拥挤,忘记了身边的物欲与焦躁。
热爱喝茶的成都人,把乐观当作一种人生态度,把乐天当成一种生活方式,把娱乐当作一种精神栖息。因而,才这般洒脱而自在,安逸而自在。
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果然名副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