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简介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2019—2022)《回响》,讲述了一名女警察的人生故事。于她而言,案件和婚姻,都是谜一样的存在,让人身心疲惫。作家东西将小说置于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在案情与感情的复杂纠葛中,将人物的命运、性格、身份、心理一一进行了深刻的探寻,直抵心灵的最深处。 |
环环相扣,针脚绵密;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比起乡村生活的宁静辽远,城市生存环境显得那么喧嚣和逼仄。时代漫卷着各种狂潮,让世道人心不停发生异化扭曲。人心的焦虑与迷狂,在不断制造着新的社会风险。
怀疑与信任,罪恶与救赎,总是相伴相生、此消彼长。小说《回响》就是以一桩凶杀案为切口,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以“推理+心理”的方式,对嫌疑人、警察及其各自社会关系进行了一场全面又细密的心理透视,来展示人性在利益、亲情、制度、诱惑等因素驱动下,如何变得更加复杂和扭曲。
在作家东西内敛节制的笔触之下,法与理的博弈,情与欲的斗争,爱与恨的纠缠,持续不断地撞击人心,呼应着“心灵的隐秘地带,是大千世界的回响”这个主题。
在叙事技法上,这部小说采取了双线设置,一条线讲案件侦破,一条线讲心理剖析。这两条线,作者特意安排在奇数、偶数章节来交织推进,分别对应案件本身侦破过程和办案警察的情感生活,最后二者合并交融,让法度与人心形成关联。这样,更具议程设置的效果,更有警示反思的价值,更能凸显作者的匠心妙思。
《回响》开篇就展示了侦探小说的悬疑和紧张——一名年轻女子被杀,身体裸露,头遭重击,右手切断,惨不忍睹。以地点来命名的“大坑案”,扑朔迷离的案件情节,复杂多变的情感人性,都让人觉得是在面对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这世界上,比黑洞更难测量的,正是人心。
真相被掩藏在盘根错节、纵横交织、千头万绪、真假难辨的各种场景中,被案件内外各种关联人物极其复杂的心思情感层层包裹着。最终,被案件负责人冉咚咚层层剥开。而在侦破过程中,冉咚咚也将办案思维带进了自己的情感生活。通往案件真相的每一步,也成为扔进冉咚咚自己心海的石头。不断泛起的情感波涛,在生活的海面上一圈一圈地荡开,破坏着原有的安宁。
“像侦破案件一样侦破爱情”,冉咚咚一边是对破案的执着,一边是对感情的偏执。她时时扮演着“心灵侦探”角色,以怀疑思维对待丈夫慕达夫,以破案直觉审查丈夫行为。她频繁地叩问慕达夫“爱不爱我”,长久陷于老公是否“出轨”的猜想与推理之中,甚至对性与爱也产生各种错位判断。因为习惯于审问者角色,她甚至将书房也改装成讯问室的样子。
在婚姻中,没有多少人能经得起冉咚咚式的深挖和追问。连连逼问和层层盘查,撕开了丈夫心理和尊严的保护层,让其不堪承受,几近崩溃。当你不再给予别人自由,你就很难获得想要的真实。
很多情感危机都是由不信任引发的。在怀疑思维和追问模式下,一个爱情理想主义者很容易走火入魔,爱的索取往往会变成病态需求,爱的表达也容易异化为精神控制,令人无所适从。有一回,冉咚咚看见慕达夫内裤上破了一个小洞,不禁为自己没有当好“贤妻良母”而心生愧疚。随后,她以匿名网购的方式,买了五条名牌内裤,寄到慕达夫的单位。收到内裤的慕达夫立刻陷入了两难选择,既在猜想这会不会是妻子对他的一次考验,又很害怕告知妻子会引起更多复杂的追问。
人性之所以经不起测试,是因为人性本身太过复杂,从来就没有标准答案。在人潮汹涌的都市,漂泊的无依感与现实的疏离感让人心经常处于某种失重状态,在错乱中飘浮。以侦探推理那种严丝合缝的逻辑来审视婚恋生活,面对心灵深水区,其实也是在凝望深渊,被吞噬的很可能就是自己。正如慕达夫对冉咚咚所说:“别以为你破了几个案件就能勘破人性,就能归类概括总结人类的所有感情……感情远比案件复杂,就像心灵远比天空宽广。”
在小说中,警察冉咚咚和杀人者易春阳都患有“爱情精神妄想症”。冉咚咚以为自己曾经爱过的郑志多,后来被查证是个并不存在的人物。易春阳心中的完美爱人谢浅草,也同样是一种虚幻想象。这一切,正如《回响》中那位心理医生所说:“了解自己比别人更难,如果没有镜子你永远看不到自己的屁股。”
侦破案件容易,打开心锁艰难。“大坑案”告破,冉咚咚和慕达夫也签完了离婚协议。慕达夫这个近乎完美的男人,连同意离婚都是为了成全冉咚咚对同事的爱。正是爱与宽容,让冉咚咚渐然打开自我屏蔽的心灵,认识到对慕达夫的怀疑和挑剔,是缘于自己的移情别恋,开始慢慢拔出怀疑慕达夫“背叛”这根心中的刺。最后,她愧疚地问:“你还爱我吗?”回答是“爱”。
作者引出了一个叫“疚爱”的概念,这种爱,或许没有那么纯粹,里面有亏欠,有反思,有悔恨,也有补偿。但,“疚爱”就是救赎,就是希望。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魔鬼同上帝在进行斗争,而斗争的战场就是人心。”越是在人心迷乱的年代,越需要用爱和宽容来完成心灵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