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物名片 刘鸿,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研究员,致力于水污染控制等领域研究,主持国家级项目10余项 |
“我的家乡在重庆,那里到处都是山,冬天多雾。山间云雾缭绕,犹如仙境一般……老爸说,等我长大后,就会发现这些绵延起伏的山脊线,就是一个个长链烷烃结构式。”
这是我儿子读小学四年级时的一篇作文,其中不仅饱含着我和他的家乡情怀,也蕴藏着我从儿时就“种下”的科学梦。
我在外求学、工作多年,于2003年8月进入中山大学工作,2008年底不到40岁便晋升为教授,也算是顺风顺水。
2011年3月底,得知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正在筹建,我立即意识到,自己从事的水污染控制专业未来将向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并且将在重庆大有用武之地,因重庆地处长江上游,具有水环境水生态保护的重大需求。
怀揣着对家乡的眷恋,我投出简历。当年11月底,我举家搬回重庆。
大概又过了半年,我们的团队和实验室初步建成,开始第一个项目“垃圾渗滤液达标排放关键技术”的攻关。我们选定在永川生活垃圾填埋场建设技术研发和示范基地,不仅按期完成目标,还获评“重庆市优质示范工程”。更重要的是,我们凝炼出“水污染控制原创智能仪器与装备”这一团队的主攻方向。
这是一个崭新的领域,是水生态领域的科技制高点,也是我们作为科技“国家队”必须“啃”下的“硬骨头”。十余年来,在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等项目的持续资助下,我们解决了环境类、机电控制类、示范验证工程类队伍“三融合”难题,形成了一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科技攻关团队。如今,我们已成功创制出BOD-Q水质快速检测系列仪器,今年以来正在全面推动产业化,加快形成具有重庆辨识度的水污染控制智能仪器与装备体系。
缙云山高,嘉水长流。新的一年,我将带领团队继续努力、砥砺前行,用科学梦绘就家乡的生态之美,为建设新重庆而不懈奋斗。
(记者张亦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