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长江文明推进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传承中华文化精髓以教育家精神引领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升重庆基层智治体系实战能力
第010版:思想周刊·新论
上一版 下一版 
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长江文明
推进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传承中华文化精髓
以教育家精神引领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
全面提升重庆基层智治体系实战能力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10 月 2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习笔记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传承中华文化精髓

张邦辉 曾荣灿

  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围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只有全面深入挖掘中华文化的精髓,才能更透彻地理解中华文化的时代内涵和价值理念,更有底气地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要立足中华文化本位,传承中华文化精髓,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才能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坚定文化自信,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凝神聚力。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且最为持久的文明,历经数千年而不衰,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一是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为文化自信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根基。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代代相传所积淀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经验,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传承中华文化精髓,提升文化自信自强的高度自觉,不断筑牢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基。二是中华文化在漫长的历史传承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质。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要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三是中华文化的多元融通增强了文化的认同感。只有对自身文化传统、文化理念和价值体系满怀信心,对自身文化的发展活力、创造潜力和韧性充满信心,才能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掌握和运用好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探寻中华文脉,从历史的纵深中去领悟中华文明所蕴含的哲学、伦理、审美和价值理念,传承中华文化精髓,彰显中华文化底蕴,激扬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凝聚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精神伟力,为中华民族注入持久强劲的发展动力,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担当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秉持开放包容,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去芜存菁。中华文化的精髓是多元哲学思想完美融合的文化,具有高度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正是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一方面,中华文明是在与其他文明持续交流和相互学习中逐渐形成的开放体系。中华文化从来不是孤立的封闭的文化体系,如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正是中华文化学习借鉴其他优秀文明成果的生动例证,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开放态度和多元包容性。博采东西方各家之长,坚守但不僵化,借鉴但不照搬。要在坚持自身文化立场、保持文化独立性的同时,甄别和吸收其他文化的精髓,促进外来文化在中国的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使中华文化能够更好地融入世界文明的潮流。另一方面,中华文明在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塑造了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中华文化吸收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和不同时期的文化元素,使其具有容纳和融合其他文化的能力。世界上每一个国家的文化都延续着其民族的精神血脉,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鼓励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融合,推动不同文明之间平等交流、互学互鉴、和睦共处。这不仅能够丰富中国的文化生态,推动文化的繁荣和创新,还能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力与影响力。因此,秉持开放包容的理念,不仅有助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也有助于为全球文明的共同繁荣作出贡献,书写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新画卷,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坚持守正创新,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培根铸魂。新时代赋予了我们全新的文化使命,必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一方面,守正意味着尊重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守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本和源、根和魂。中华文化承载着千百年来的智慧和思想,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和精神支撑。要在不断变革的时代潮流中深入挖掘中华文化的精髓,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全面贯彻“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使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始终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创新意味着对中华文化进行现代转化和创新创造,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注入不竭动力。中华文化并非僵化的、静止的存在,而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动态体系。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要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只有在传统与现代相互融合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建设更为丰富和可持续的现代文明,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篇章。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