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有志气骨气底气的新时代好青年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坚持全方位增进民生福祉持续发力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第010版:思想周刊·新论
上一版 下一版 
培养有志气骨气底气的新时代好青年
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坚持全方位增进民生福祉
持续发力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12 月 1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持续发力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吴秋平 刘东旭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这一重要部署,对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服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任务,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新征程上,我们要立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把握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重大意义和时代价值,增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实际行动助力学习型社会建设,谱写建设学习型大国的崭新篇章。

  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只有建构完善的全民终身学习体系,才能保障和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学习权利和终身学习需求。要科学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坚持以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为重点,全面夯实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到职业技术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的基础,构建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纵横整合、内外协调、整体优化的全民教育体系。要完善教育系统和社会各界通力合作机制。坚持统筹协调发展,进一步加强学校与社区的沟通结合,破除教育与社会生活领域之间的藩篱,围绕学习资源、学习机会和学习方式等方面建立健全全民终身学习协同发展机制,构建密切配合、良性互动的高质量终身学习体系。要尽快制定和完善全民终身学习的相关法律法规。推进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立法工作,用法治保障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全过程,促进各类教育和学习成果间沟通衔接,强化投入保障、提升投入效能,形成有利于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法治环境。

  推动数字赋能全民终身学习。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离不开数字化的支撑。要深入推进教育数字化,扎实开展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加快建设国家教育数字化大数据中心,在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灵活性上持续发力,不断推动教育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要加快建设和应用全民终身学习平台,鼓励各级政府、各类学校、社会平台等逐步开放数字教育资源,合力打造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库,最大化地利用资源共享的通道,助力全民终身学习。进一步挖掘“学习强国”平台的各种服务功能,在应用深度、覆盖广度上下功夫,借助平台优势,激发学习力量。要用好数字技术,聚焦全民网络化、数字化、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需要,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以全民终身学习为切入点,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对个人的学习行为进行精准画像,进而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实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形成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和学习方式。

  营造全民终身学习文化氛围。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是一项涉及教育和社会各个领域的社会系统工程,其中营造浓厚的学习文化氛围是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题中之义。要创新打造全民学习活动品牌,集中组织开展“百姓学习之星”等终身学习品牌活动,深入宣传一批在终身学习方面创新学习方法、坚持自主学习、带动群众学习的“学习之星”,以点带面,形成榜样示范,促进终身学习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引导全社会共同建设“终身学习文化”。要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通过不断加强优质阅读内容供给、完善全民阅读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提高数字化阅读质量和水平,在全社会大力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氛围,不断增强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要积极创建学习型社区,以社区“书香园地”为载体,采用线上线下互动交流学习等多种方式,进一步营造尚学、乐学、善学的良好氛围。同时,要利用社区橱窗、黑板报、宣传栏等多形式多渠道宣传终身学习理念,建立促进全民终身学习的“学分银行”,把终身学习和群众日常生活相结合,提高群众终身学习的积极性。

  (作者单位分别为重庆开放大学重庆工商职业学院、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