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有志气骨气底气的新时代好青年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坚持全方位增进民生福祉持续发力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第010版:思想周刊·新论
上一版 下一版 
培养有志气骨气底气的新时代好青年
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坚持全方位增进民生福祉
持续发力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12 月 1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陈笑春 马陈静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所开创的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不仅要实现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家家仓廪实衣食足的物质文明,也要实现精神生活富足、人人知礼节知荣辱的精神文明。

  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与发展,要求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社会发展是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为前提和目标的。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不断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探寻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理论逻辑。从毛泽东同志强调,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到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再到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聚焦时代课题、擘画宏伟蓝图,鲜明提出,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今世界绽放光芒、彰显蓬勃生命力的同时,也显示出中国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创和探索,要求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回望中国共产党苦难辉煌的百年历史,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的百年历史,更是对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艰辛探索的百年历史。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何以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足,我们迅速地找到了以快速工业化助力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之路,以提升生产力、改善落后农业国现状的方式化解社会主要矛盾。在国家生产力起步后,我们又根据中国国情,探寻出“以重工业为中心,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的现代化发展路径;改革开放后,根据中国实际发展情况,我们对中国式现代化做出了全面整体布局,明确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激活市场动能的基本制度保障。在不断地实践推进中,为中国式现代化向更高层次发展积蓄了经验与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紧扣人类现代化现实,提出立足于中国实际、放眼世界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方案,确立了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在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的整体布局中始终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并取得巨大成就。历史和实践证明,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是行之有效的成功方案,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成功方案,是给更多希望争取独立发展的国家提供建议的成功方案,更是我们在今后应坚持的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对人民至上价值理念的践行与坚持,要求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类社会向前发展最重要的是在实现物的不断富足的基础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遵循。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始终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中国共产党领导探寻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增进人民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从解决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到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再到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式现代化就是一面不断地提升生产力,增强经济发展动力,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一面又不断关注和竭力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各方需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精神发展。在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中,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探寻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发展之路,这种富裕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更体现在精神层面。我们要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