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有志气骨气底气的新时代好青年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坚持全方位增进民生福祉持续发力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第010版:思想周刊·新论
上一版 下一版 
培养有志气骨气底气的新时代好青年
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坚持全方位增进民生福祉
持续发力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12 月 1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理响青年论坛

培养有志气骨气底气的新时代好青年

向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寄语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高校作为青年工作和培养青年人才的重要阵地,应在培养新时代青年的志气、骨气、底气上下功夫,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勇担时代使命,培养有志气的新时代好青年。有志气,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新时代青年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努力上好“三堂课”,担当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一是上好思政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主渠道、主阵地,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为课堂内容蓝本,引导学生弄懂“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二是开好文化课。要积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与志气相契合的内容,按照文化探寻、文化传递、文化加工、文化创造的思路,生动形象地讲好中国故事,让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沁润中坚定“四个自信”。三是做好课程思政。要充分挖掘专业课程的志气元素,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帮助学生寻找个人专业理想和民族发展前途的结合点,教育学生心系社会现实问题,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洞察职业发展,培养有骨气的新时代好青年。有骨气,就是要勇于攻坚克难。要让高校学生准确把握全球局势和世界潮流,切实弄明白国家和人民需要什么,精准认识自己的专业,坚信在自己专业领域上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应有贡献,不畏艰难、敢为人先。一是开设专家论坛,引领学生把握专业领域国内外发展趋势。定期召开学术讲座、企业论坛,邀请学术专家、行业专家到校讲学,深度介绍专业所在行业的国际国内发展趋势,让学生了解前沿技术,把握行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二是组织市场调查,深入一线把握职业现状。高校要对接产业、服务区域经济,对接行业龙头企业、重点企业,组织学生深入企业进行调研,认识企业的核心产品、企业文化,把握企业工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培养学生勇挑重担的决心和使命。三是强化职业分享,寻找学习的榜样和标杆。挖掘同领域的劳动模范、技能大师事迹,打造专业文化角,邀请行业典范、职业达人现身说法,分享工作中攻坚克难案例,引导学生正确把握机遇。

  练就过硬本领,培养有底气的新时代好青年。有底气,就是要树立必胜信心。青年学生要有底气就要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本领硬,底气就足。一是构建岗课赛证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应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出发点,融入思政元素开发相应的专业课程,并围绕职业岗位举办技能竞赛,依托专业课程组织职业能力认证,实现“岗课赛证”一体化发展,增强学生专业学习的有效性、实用性。二是打造创新创业+技能训练的竞赛生态。围绕不同专业的发展现状,聚焦企业一线需求,丰富创业比赛、技能竞赛项目体系,鼓励学生用自身所学解决行业现实问题,为企业的难点、痛点建言献策。三是探索课程+证书的教学模式。整合高等学校、行业企业的优势资源,加快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建设,深化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在专业核心课程中嵌入“1+X证书”,探索“以证代考”的教学模式,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拓展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四是优化实践教学机制。学校应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制度,引导企业联合育人,提升实践本领,让学生对专业、对未来充满自信,对未来的变化更有底气。

  (作者系永川区政协委员、重庆财经职业学院讲师)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