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有志气骨气底气的新时代好青年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坚持全方位增进民生福祉持续发力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第010版:思想周刊·新论
上一版 下一版 
培养有志气骨气底气的新时代好青年
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坚持全方位增进民生福祉
持续发力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12 月 1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理响青年论坛

坚持全方位增进民生福祉

杨朝越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立多途径就业促进机制、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持续用力,全方位增进民生福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光辉历程告诉我们,思想路线是党的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思路决定出路,全方位增进民生福祉需要正确的指导思想引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旨在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真切回应全方位增进民生福祉的根本目的,即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着手,弄清新时代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内容,对症下药、精准施策,满足人民所需。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实明确全方位增进民生福祉的根本方法,即始终依靠人民,广泛发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全方位增进民生福祉,从思想观念的培养上入手,在人民群众中塑造美好生活。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普遍确立全方位增进民生福祉的根本判断准则,即共同富裕,让人民懂得全方位增进民生福祉不是平均主义,不是同时富裕,判断民生福祉是否全方位提升,具体可从就业环境是否理想、收入分配是否公平、社会保障体系是否完善等方面进行综合判断。

  建立多途径就业促进机制。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新时代新征程,要通过改善就业环境、多元就业途径、增加就业机会,建立就业促进机制,从而增加民生福祉。一是实现接受就业服务机会的均等化,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制定以职业介绍、职业辅导、职业培训为主体的服务内容,在坚持公开性、及时性、真实性、准确性的原则下,构建就业信息共享机制,利用政府补贴、税收调节等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就业公共服务体系。二是健全就业相关法规,破除性别歧视、年龄歧视、地域歧视等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针对残疾人员、大龄人员、长期失业者、低学历和低技能劳动者等就业困难群体的诉求,要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三是探索去雇主化、平台化的新型就业模式,结合行业特征、地域特点,发展服务众包、兼职工作、多职业、平台零工、岗位外包等新型就业形态,实现要素供给方式从劳动者单一提供劳动力要素向同时提供资本和人力要素转变,促进创业人群的增加。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科学、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增进民生福祉的根本制度保障。新时代新征程,要通过进一步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增进民生福祉。一是明确划分多层次社会保险体系,坚持养老保险基础、医疗保险优位、其他保险补充的总体原则,确立全国统筹、全面覆盖、公平合理、程序规范、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进一步完善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二是健全多层次的社会救助体系,在构建中应当坚持“有效兜底”原则,同时加强低保、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的有效衔接,保障社会救助体系的多层次,实现社会救助功能的精准性、科学性和均衡性的有机统一,变纯物质救助为物质与精神并重的救助方式。三是构建特殊群体的优先保障机制,针对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精神病患者,以社区为中心健全基本的生活照料、精神关怀、定期探访等具体机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救助标准,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同时建立对特殊群体家属的关怀机制。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重庆廉政研究中心,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