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社区虽小,但连着千家万户。开州区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中,创新推出社区(村)“巡单”、群众“点单”、实践站“接单”、中转站“派单”、志愿者“送单”、社会“评单”的“六单工作法”服务机制,精准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要和生产生活需要。
“巡单”到“点单”,精准收集民情。通过主动“巡单”,能更好地发现群众需求。社区(村)干部、网格志愿者、普通党员三方联动,组成固定的服务团队,采取“群众说事儿点”、网格长入户、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深入了解群众操心事、烦心事、忧心事,重点聚焦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收集群众真实需求,做好走访日志记录,分类别建立台账,每月按时公示内容,常态化跟踪服务。通过畅通群众“点单”渠道,打通服务群众“零距离”。将微信工作群、网格群、议事公众号和“小灵通”小程序等平台整合成便民服务平台,群众可以在家中通过便民服务平台编辑需求文本,发出“需求订单”,呼叫上门服务。你“点单”我“上菜”,群众有什么需求,社区就提供什么服务。比如,开州区汉丰街道迎宾社区腾龙广场小区的健身器材因年久锈蚀破损,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居民在平台进行“点单”,发布安全隐患排除需求。社区实践站接到该订单后,建立需求台账,立即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解决,及时更换了破损健身器材,还为居民增设了4台乒乓球台。“巡单”到“点单”,干部入户的时间变多了、志愿服务活动变勤了,对管辖范围内的民生事项了解得更加清楚、解决民生实事的方式方法更加灵活。
“接单”到“派单”,精准满足民需。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接单”点,对群众需求进行分析,逐一罗列梳理问题,列出项目清单,建立常态化“服务菜单”面向社会发布,对接服务队伍和群众常态化需求的供需两端。实践站把群众反映的需求变成“服务订单”,由社区(村)“两委”集体研判,由中转站依据不同类型定向派送到相应类别的志愿服务队,根据群众需求认领志愿服务岗位,接受派送的订单,实现精准对接。比如,开州区云枫街道永先社区实践站接到群众“点单”后,根据服务类别转给中转站“派单”,派出流动宣讲队深入小区楼院、农家院坝等宣传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从“接单”到“派单”,在实践站与中转站之间不断切换,做到“即时单立刻接、干部在岗主动接、特殊单专门对接”,不同的订单设置不同的处理方案,既提升了干部和群众的对接效率,又更好地发挥了实践站和中转站作为干群服务驿站的功能作用。实践站及时把群众“点单”需要的服务,通过中转站“派单”方式发出去,让“我为群众办实事”既能“走出去”,也能“走进来”,更能“常态化”。
“送单”到“评单”,精准服务群众。党员志愿者有一项特殊的任务,就是上门为空巢老人、困难和残疾儿童、行动不便的老党员等特殊群体“送单”,提供做家务、陪聊、修理、缴纳医保等不同类型的志愿服务,用心、用情、用力地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比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区3.2万名党员干部就近就地转为志愿者,针对特殊困难群体,开展物资代购、学习辅导、心理疏导等上门服务活动,让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党员模范作用发挥出来了,居民中的先进分子也纷纷加入进来,发挥出“旗帜的引领作用”,志愿队伍不断壮大,服务的触角不断延伸,卫生、交通、养老、就业、文化等各行业,都有志愿者发挥自身特长。在接受派送的订单时,主动认领群众“微心愿”,承诺为群众办“微实事”,采取多种方式,为群众提供常态化、个性化的志愿服务,做好居民家门口的服务,把“等群众上门”变为“送服务上门”。订单服务完成后,“点单”的群众对服务进行“评单”。坚持尊重群众意愿,由群众本人通过线上填写服务评价表,评估每一单的实践效果,并对社区(村)不断改进和完善“六单工作法”提出宝贵的意见建议,让志愿服务更高效、更精准、更专业,真正做到接地气、重实绩。通过志愿者“送单”、社会“评单”的方式,实现了“线上线下互动,线上指导线下”志愿服务活动的特殊模式。
(作者系开州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