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没有见到主人公的电视采访一根竹的重生慢读时光垮垮桥的前世今生巴山雨后
第007版:两江潮副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一次没有见到主人公的电视采访
一根竹的重生
慢读时光
垮垮桥的前世今生
巴山雨后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12 月 05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垮垮桥的前世今生

戴馨

  万盛有两座人尽皆知的老桥:一座是位于城区孝子河上的三元桥,为清咸丰年间著名乡绅、慈善家邓九先先生筹资修建,至今桥上仍车水马龙。“三元”喻意家乡学子科举及第、人才辈出,与“万盛”地名的含义相得益彰。另一座桥,则是距离三元桥10公里开外,南桐镇石桥村刘家河上的垮垮桥。

  垮垮桥长约30米,宽7米,整座桥只有一个高约20米的圆拱。桥面无栏杆,破损不堪,两端乱石堆砌,“垮垮桥”由此得名。它看似摇摇欲坠,却已沐浴了百年风雨。

  20多年前,我住在南桐煤矿。夏天散步,我们爱顺着河流走,不一会就来到石桥村。晚风送来稻香与蛙鸣,坐在垮垮桥上,双脚悬空晃荡,清凉和惬意覆满了全身。

  不久前,我去原来工作生活的桃子凼走了走,从搜集到的资料中,无意间触摸到关于垮垮桥的历史。

  清康熙六年(1667年),一门况氏支系由遵义绥阳来到桃子凼“插照为业”,历经300余年,繁衍了14代,有子孙近千人。在第八代子孙中,出了一位高僧宗益,俗名况德应。

  况德应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生于桃子凼水井湾,幼年聪慧,父母早亡,由叔父母养育成人。皈依佛门后,法号宗益。

  后来,宗益大师主持麒麟寺,他始终以慈悲为怀,扶弱济困,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他建通汇局(相当于现在的银行、信用社)、修桥补路、提供经费设立地方防务。

  清朝末年,桃子凼两岸靠木船摆渡,一遇涨水就得停渡,制约着人们的生活和商贸发展。宗益为解民忧,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募捐资金修建麟经桥,可惜此桥在1931年一场百年未遇的大水中冲毁。

  为了解决人们因刘家河阻拦出行不便的困难,宗益又于1920年在当地士绅的赞襄下,在今南桐镇石桥村刘家坝,动工修建了一座单孔石拱桥,于次年竣工。此桥名叫利济桥。

  遗憾的是,该桥建好后不久,桥面左侧部分护桥坍塌。但此时宗益大师已经圆寂,地方上缺少资金,只能勉强做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小修补,致使桥面垮塌得不到根治。后因时代发展,川黔有了公路、铁路等更为便捷的交通通道,利济桥也失去了大型培修的机会。也许因它的名声够响,在时代的更替中竟保存了下来。

  物换星移,世事变迁,小小的石桥村也是如此。十多年前,离垮垮桥不远处,一座工业园区崛起,加之环城公路的修建,带走了垮垮桥多年的孤寂,瞬间拉近了石桥村与中心城区的距离。

  几乎在园区建设的同一时期,桥边荒废多年的土地,在一对勤劳的夫妇杨智东和王永凤手里,悄然发生着变化。

  板结的土壤,丛生的杂草,他们一遍遍改良土壤,不断更新农业种植技术,不惧万难千阻。漫长的光阴,揉进他们的青春和汗水,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

  现在,垮垮桥下,一条小路鲜花夹道,70余亩的草莓园、樱桃园、枇杷园,20多个大棚相继铺开。在乡村采摘游中,他们掘得一桶桶金,更圆了心中多年的梦。

  岁月在流逝,永不磨灭的是宗益大师为一方百姓安康、家乡发展,殚精竭虑、匆匆行进的身影;在他身后,是杨智东们为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起早摸黑、辛勤劳作的身影;还有无数无数的万盛人,孜孜以求,谋求地区振兴的身影。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