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底,《春之序曲——吴凡美术作品与文献展》在重庆美术馆举行。我慕名前往。
展馆内有关于吴凡的简介,他是重庆人,生于1923年,1948年毕业于北平国立艺专。1950年在重庆市文联编辑部工作,1956年调美协四川分会工作,曾任中国美协理事、中国版画家协会理事。多幅作品被国内外博物馆收藏。
展览以《春之序曲》为名,提示了它的内涵。春天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季节,是播种的季节,是朝阳性的季节,古人曾用许多优美的诗句歌颂春天。它是孟浩然笔下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是韩愈笔下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是贺知章笔下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是苏轼笔下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吴凡笔下的春天,是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发展的春天。1956年,吴凡创作了他的第一幅套色木刻作品《布谷鸟叫了》。画面以青年女拖拉机手为对象,描绘了在布谷鸟的叫声中,人们即将开始春耕的劳动场面。
《布谷鸟叫了》不是在一般意义上对农村生活的再现,而是从平凡的劳动中发掘恬淡纯朴的诗意。他以木刻的简约明快,加以色调的奇幻夺目,拓展了套色木刻的表现力与包容性。
创作于1958年的《炊事员》,以人民公社食堂的年轻炊事员为主人公,她在做完开饭准备后,还周到地准备了茶水,迎候社员。她的肩头搭着白毛巾,脸上带着甜美的微笑,胸有成竹地预测社员们一定会满意她的手艺。
创作于1959年的版画作品《蒲公英》,是吴凡的成名作。画面中一位跪坐的女孩,手持蒲公英,昂首鼓起小嘴,轻轻吹动,像小伞一样的绒花便轻盈地飘向天空,飘向四面八方。作品造型纯朴,构图简洁,意境深远,抒情味极浓,荣获波兰第七届世界青年和平友谊联欢节二等奖、德国莱比锡国际版画比赛金奖,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1961年上半年,长篇小说《红岩》出版在即,中国青年出版社请重庆方面提供插图。当时居住在化龙桥的吴凡、李焕民、宋广训等8位四川版画艺术家,共同组成了《红岩》插图版画组。按分工,吴凡承接了其中两幅,分别表现江姐在城楼凭吊和就义前的情节。他采用了传统的黑白木刻,强化黑白效果,构图大块分割,刀法以粗犷为主。
城楼凭吊是《红岩》感人的高潮。江姐奉命去下川东开展工作,原本怀着与久别的丈夫重逢的企盼,万万没有想到,丈夫血淋淋的头颅,竟然被反动派悬挂在城楼示众。一朝永诀,悲痛欲绝,细雨纷飞。江姐强忍悲痛,走向复仇的战斗。丈夫牺牲了,这个任务应该由她来继续。
就义前的江姐,头上翻滚着乌云,眼前横行着鬼蜮,敌人即将向她举起屠刀。然而,她怀着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从容整装。她用最坚定的方式,展现了共产党人的气节。
这两幅作品,表现的是革命者对民主革命春天的执着信念与追求。《红岩》版画插图被誉为“中国版画史上最重要的杰作”,吴凡的两幅作品,与其它插图珠联璧合,交相辉映。
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人们沐浴在更加璀璨的春光里,火热的生活,使吴凡的作品内容日趋丰富。他1979年创作的《早春》,画面上虽然只有一盆搁在窗台的花卉,却别具匠心,将花卉画成含苞欲放的样子,寓意着未来会越来越美好。
吴凡的版画《谷雨时节》,国画《春之序曲》《柳塘》等作品,也莫不以春天为主题,展示人们的生活热望,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版画《沙漠树田》《早春》《葡萄》《无边春雨》等,进一步抒发了他的火热情怀。
吴凡的中国画,得到他的老师李苦禅的真传,使人感到朴素天真,苍劲健美,具有深切感人的艺术魅力。他在古都北平求学时,就对中国绘画理论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精辟的见地,并一直贯穿于自己的艺术实践中。
这次展览展出的中国画,无论是人物还是山水,都显示出吴凡扎实的功底,注重中国画“传神立意,形神兼备”的美学原则。早年的孜孜不倦,刻苦临摹,成就了吴凡后来的硕果。他的书法作品,当然也流露出碑帖的气息。
我喜欢吴凡刻画的平凡劳动者,人民的生活就是他的生活,普通人物的形象,鲜活地出现在他的作品中。他曾说过:“这些人不处于生活斗争的最尖端,故不轰轰烈烈;太多了,故显得平凡;也许还蒙蔽着一些缺点的灰尘,故不那么光辉夺目;然而,他们却有着与时代精神相通的一面。”
的确,《布谷鸟叫了》《炊事员》《小站》中那些穿着素衣的女子,虽不惊艳,却让人感受到一种淳朴之美,寄托了人生的美好理想,犹如春风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