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晓的小说文集《赶路人》满纸云霞,又满纸人间烟火气,是一本好看又沉重的书。它好看,故事精彩,波澜起伏,代入感强,细节饱含温情,文笔优美流畅,有朝云之美。一旦拿起,不读完一两章,就不舍得放下。
它沉重,涉及故乡、故人、故情;书写了代沟、青春、爱情、家庭、疾病,皆是人生绕不开的主题。书中人物的故事,有我们的影子;书中人物的命运,带给我们深刻的人生启示。
人生路上,每个人都在朝自己的目标前行。有时候,即使自己不想走,也会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行走、奔跑。因此,当我第一次看到书名时,就有了共鸣。而当我阅读完之后,我发现隐藏在字里行间的一个观点令我动容。这就是:和路的最终目标一样重要的,是路途中的风景。
或许,这与作者李小晓的自身经历分不开。她的人生之路多彩而励志,堪称一部“小传奇”:生于古城西安,本科毕业于南开大学英语系,硕士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传播学系,曾任新华社北美总分社记者,后转往香港金融界发展,任证券金融分析师开启了投行生涯;同时又热爱文字创作,创立了流量颇高的公众号“二氧花旦”。她不断前行,奔赴一个个目标,同时又将自己在前行之路上遇到的故事,感受到的情感,获得的体悟,一一形之于笔端。她是一个赶路人,也是在一个品味途中风景的欣赏者。既品味自己人生途中的风景,也品味他人人生途中的风景。
人生风景多在细节间、亲情中、日常烟火里。就像《我的父亲老何》中,母亲在父亲老何饭盒里的烧饼中偷偷夹上一层厚厚的酱肉。而父亲老何,自从有一次发现儿子喜欢吃冰棍之后,每逢与儿子出门,总会给儿子买一根冰棍,即使多年以后儿子已长大成人。而在《刘清莲的小奇迹》中,家境拮据的刘清莲,为了一家人能常常闻到肉香,想出了一个做菜秘诀:“她将肘子肉和边角料一起拿回家剁碎,腌制,风干。每次炒菜时抓一把碎肉放在铁锅里先泡再炖,锅内沸腾时再下素菜,热气扑面,竟也是和孙教授家同样的浓郁肉香。”生活的大美与真味,就藏在这些充满温情的日常小事之中。
每一代人的精神世界里,都藏有一种风景。当我们学会了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我们的心灵就不会再被“代沟”所蒙蔽,我们就能看到上一代人的“生活哲学”另有一种可爱、可敬。就像刘清莲的儿子曾经对母亲的“抠门”特别反感,鄙夷母亲“吃火锅专门端一口空锅,打包剩汤”,嘲笑母亲“为了省水在水箱中垫一块砖”。后来,他要在北京买婚房发现钱不够了,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收入不高的母亲得知后,一抬手就拿出了80万元援助他。将近而立之年的他,才明白母亲的“抠门”是一种未雨绸缪,是蚂蚁聚沙一般地执着,是想“给自己一生的付出一个交代”。就像老何的儿子终于理解父亲固执的背后,是父亲少年失父的隐痛以及视亲情为生命的人生信念。只有我们不把简单化的标签贴在上一代人的身上,我们心灵的眼睛才不会变得“屈光不正”,我们才能了解上一代人的心理状态、处世之道以及独特的荣耀。
天有晴雨风雪,人亦如此。疾病与衰老,让人的身心备受摧残,让亲朋好友备受煎熬,可这就是大自然的规律。我们能做到的,就是给予病人、老人尽量多的陪伴。《春节喜筵下的真实人生》中,“我”与姥姥相偎相依,互诉衷肠:亲情的暖阳融化了疾病的严霜与衰老的寒冰。
月有阴晴圆缺,情亦如此。那些没有结果的青春情感,也会沉淀下令人泪目的细节,供后半生咀嚼回味。《我的青春印在宾州比萨店》中的“我”与亚当,虽然最终只是朋友一场,但是留下了人生中最美的吉光片羽……那些令人遍体鳞伤的爱情,治愈之后,回首时,常常可以付诸清风,付之一笑。
人生之路,有春阳秋月,也有风霜雨雪。合上《赶路人》的那一刻,我仿佛听见作者悄悄地提醒我:请以赶路人和欣赏者的双重身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