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物见史,讲好新时代故事彰显国际元素的“钢铁驼队”标识以长江为范,为时代立言回荡在历史深处的歌声赶路人,请记得欣赏沿途的风景
第006版:共赏百本好书
上一版 下一版 
以物见史,讲好新时代故事
彰显国际元素的“钢铁驼队”标识
以长江为范,为时代立言
回荡在历史深处的歌声
赶路人,请记得欣赏沿途的风景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11 月 1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渝版书架
《笔走千山》
以长江为范,为时代立言

向泽映

  无论是记者节,还是长江韬奋奖,都与一个伟人的名字分不开,他就是新闻巨子范长江。范长江先生于1937年11月8日发起成立的“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是今天“中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的前身,11月8日也被确定为中国“记者节”。而长江韬奋奖是经中央批准常设的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最高奖,前身之一就是范长江新闻奖。

  范长江先生是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开拓者、奠基人之一,是第一个系统报道红军长征的记者。他在上世纪30年代采写的《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报道,已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的不朽名篇。范长江先生,不仅在中国现代新闻史上创造了一系列新闻奇迹,而且以身作则,作为新闻楷模留下了具有永恒价值的长江精神,那就是求真求实、敢为人先的精神;以民为本、为民服务的精神;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的精神。

  我是范长江先生的“粉丝”,大学时代接触到了他的文章、书籍,当记者后又借鉴他当年的“环川行”旅行采访计划,步量大地、脚踏实地,徒步一万五千里,完成了“渝郊万里行”。此后,我始终以长江先生为范本,以眼代嘴,以腿作笔,深耕基层,紧接地气,靠着一双硬铁般的双脚,走出了一条坚实的成长之路。30多年来,我以实际行动,自觉践行着一位党报记者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价值追求,先后穿越川渝《灾后纪行》、巡回万里《峡江行》、四度入川《走进震灾区》、行走《千里乌江》,发表数百篇新闻、通讯、调查报告,共几百万字。这些报道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了“田野考察”“现场实录”,脚板要走到现场,到现场调查,在现场实录。这种文体被称作“实录体新闻”,我又叫它“行走新闻”。

  我始终秉承踏遍千山万水,到边远艰苦地区抓“活鱼”;走进千村万寨,深入基层一线调查采录;融入千家万户,转变作风为民纾困解难;历经千辛万苦,在反复挖掘核实中求证事实真相;排除千难万险,在摸爬滚打中磨炼意志锻炼成长。其实,这并不是我的个人发明,实际上是对党报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坚守和发扬,是范长江精神在新时期的一种延伸和拓展。

  这次结集而成的《笔走千山》一书,不是一部人物传记,也不是长篇报告文学,它实际上就是一本普通的新闻作品集。说普通,是相对其他名家出版个人精华本、经典本而言,本书选稿原则,不求选精而求选真,不求高大上但求特活强,书中既收录有所谓成名作、代表作,更有意选了一些出世之作、练手之作,甚至还有即兴之作、应景之作。本书以不同体裁的作品为经,以报道时间顺序为纬,透过这些零散作品的排列组合,依稀可见一位新闻工作者从蹒跚学步到独立行走、从健步如飞再到行稳致远的背影和足迹。这,兴许是本书的特别处,抑或是青年学子的兴趣点。

  《道德经》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我原本是学历史的,初入新闻行,第一步学爬。爬格子,就从写最基础的“本报讯”“豆腐干”短消息开始。本书第一部分,收录了四十来篇消息,前几篇都可算“处女作”:第一次用材料改写成短讯的,第一次个人独立采访完成的,第一次与人合作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本书第二部分是特写,第三部分是通讯,几乎篇篇离不开一个“行”字。以长江为范,拜长江为师,我追随前贤,长期关注民间,深入一线,扎根基层,写了大量的现场新闻和旅行通讯。

  记者不仅是行者,更应是思者、学者,关于评论、调查报告、系列报道、深度报道,多是这方面的成果呈现。这几部分,各选了十余篇,有一定高度、深度,自然也选了一些初生期的作品,尽管有稚嫩气,但也朴实率真。而工作研究部分,主要选择了我在省级党报管理者岗位上有关新闻宣传和媒体融合发展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总结,可供参考。

  作为长江奖获得者,今后,我更应时时刻刻以长江先生为楷模,自觉成为学习范长江精神的先进典范,传播范长江精神的时代先锋,实践范长江精神的行动标兵,努力把范长江精神贯彻到新闻实际工作中去。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要自觉“担道义、守良心、当示范、作榜样”,致力践行“走转改”,坚持“三贴近”,并带动身边更多的“田坎记者”“巷子记者”茁壮成长、卓然成才。

  (本文选自《笔走千山——一位长江韬奋奖获奖者的新闻轨迹》代序及后记,有删改)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