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带来新机遇,童书应该怎么选李姗姗:不要忽视孩子的童言稚语清香逸远的“二十四节气”中国的群星闪耀时那些背影,一个民族的正面《飘》:现代意识和女性意识的双重变奏
第004版:共赏百本好书
上一版   
“双减”带来新机遇,童书应该怎么选
李姗姗:不要忽视孩子的童言稚语
清香逸远的“二十四节气”
中国的群星闪耀时
那些背影,一个民族的正面
《飘》:现代意识和女性意识的双重变奏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06 月 04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荐书台

那些背影,一个民族的正面
——选自《先生》之序
邓康延

  如果说民国是最近的春秋,先生犹如华夏的背影,渐行渐远。

  “莫放春秋佳日去,最难风雨故人来”,初看是喜语,再看是痛语,再再看,或看出旷达。

  民国的学者、政要、作家、名士,纵有诸多称呼,我觉得终不及“先生”二字来得亲近且大气,可以俯身可以仰望。这在当下虽是个加上姓氏就被常呼的字眼,却又是个能遥想到鞠躬的场景。先生,几千年的敬语,被冬烘过,也被秋杀过。上世纪60年代,我们这代人上小学时,私塾和学堂已远,戒尺和鞠躬已远,破四旧里,先生落魄;三十年后的市场化中,先生贬值或被作价。教育大景,江河日下入大坝,蓝天白云走黄沙。值此时辰,我们勉力拍摄一部回溯民国先生的十集纪录片,共鸣了许多人——那些与先生们隔代不相逢的学生们。百年国史已有镜鉴:教育盛,虽战乱纷争仍人才辈出、民力丰沛、国体向上;教育衰,纵四海平定歌舞升平也社会浮躁、未来迷茫、振兴乏力。教育,国之命脉,牵一发而动全身,系百年而导国运,而先生又为教育之魂魄。

  纪录片《先生》聚焦民国国家讲坛上的大家身影,以最负盛名的近现代教育家为主角,揭示中国教育的宏观走向和个性榜样,梳理中国教育百年间的重大事件、观念嬗变,旨在溯源问脉,固本图新。《先生》的遴选标准为:开一代风气的教育启蒙者;性情、经历、作为有传奇性,对当代教育具有参照和启迪。头十集选定的十位人物是:蔡元培、胡适、马相伯、张伯苓、梅贻琦、竺可桢、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陈寅恪。他们也曾身为学生,唯理想至老不灭。在波澜壮阔的文化民国、烽火连天的战乱守拙、大江大海的南渡北归里,他们宛如灯塔,各自照亮一方山河。历史影像,情景回放,当事者言,后来者说,今昔穿插,盛衰互鉴。

  他们将苦难化作光明的文字,用背影证明民族的正面。

  (本文有删改)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