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爷年逾古稀,退休前是一所大学的教授。他气质文雅,在街坊邻里中人缘很好。不久前,王大爷感染了肺炎,从此,他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整天面无表情,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同时,还出现了一些其他症状:乱发脾气,在家大吼大叫;白天嗜睡,晚上不睡觉;时常忘记关水龙头,上厕所忘记冲;走路跌跌撞撞无法平衡,经常摔伤。
近几天,王大爷出现了更奇怪的症状:早晨思路清晰,与人交流时和颜悦色;中午表现倦怠,反应迟钝;晚上则糊里糊涂,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也不认识老伴和孩子,还会大喊、走动、乱比画。经医生诊断,王大爷患上了“谵妄”。
什么是“谵妄”
“谵妄”又被称为急性脑病综合征,其特点为起病急、症状多变。患者常会出现意识不清、集中注意力困难等症状,且在老年人中较为多见。那么,哪些因素会引发“谵妄”呢?
素质因素。高龄、痴呆、视力下降、听力下降、患有多种躯体疾病等均可引发“谵妄”。特别是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老年人,很容易出现“谵妄”。
诱发因素。患有脑卒中、脑炎、癫痫等脑部疾病,有缺氧、贫血、维生素缺乏、水-电解质紊乱、感染、中毒、便秘等情况,服用阿片类药物、部分抗精神疾病药物、抗帕金森病药物等,以及噪声、活动空间狭窄、居住环境改变等均可引发“谵妄”。
“谵妄”患者有哪些表现
尽管引起“谵妄”的原因有很多,但患者的表现类似。
意识障碍:意识清晰度下降,严重者甚至会出现昏迷。
定向障碍:不认识人、不记得时间、不知道自己在哪里。
感觉障碍:对光线和声音敏感,并出现幻觉,如将挂起来的衣服误认成“鬼”、听到有人喊自己名字(实际没有)等。
注意障碍: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被环境中的刺激因素干扰。
记忆损害:刚刚发生的事情很快就会忘记。
语言障碍:不会写字、胡言乱语、找词困难;知道某个物品的作用,但叫不出名字。
思维形式障碍:答非所问,前言不搭后语,让人难以理解。
思维内容障碍:疑神疑鬼,认为有人跟踪、监视、谋害自己。
情感障碍:焦虑、恐惧、抑郁、愤怒、躁动不安。
行为紊乱:活动减少或增多,不由自主地抖动、伸展。
睡眠节律紊乱:昼夜颠倒,白天嗜睡,夜晚兴奋。
患上“谵妄”如何应对
“谵妄”是可以治疗的。医生通常会先纠正患者的基础病因,如缺氧、低血糖、代谢紊乱等,并治疗躯体疾病、调整多重用药等,然后采取药物及非药物的干预及照护措施。
治疗基础疾病:发生“谵妄”的老年患者应及时处理存在的躯体问题。相当一部分患者在躯体状况改善后,症状也就缓解了。家属要留心观察和记录患者的躯体问题和服药情况,以便向医生提供翔实的病史。
对症药物治疗:需要注意的是,没有药物是直接用来治疗谵妄的,医生通常会使用药物对活动增多型谵妄患者进行对症处理。药物治疗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同时密切监测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
非药物干预和护理:不管是在医院还是在家里,患者都需要陪伴和护理。那么,家属和照护者应该怎么做呢?
恢复昼夜节律:让患者白天接触明亮的光线,适当增加其活动量;夜间保持安静,减少光线刺激。
恢复定向认知:经常提示患者时间、地点,帮助患者识别陌生环境,还可经常让患者看一看窗外,看一看时钟、日历等。
保持感官刺激:对于存在听力及视力障碍的患者,可为其提供助听器或眼镜;多陪伴患者,并进行言语安抚;在室内摆放患者熟悉的照片,播放患者喜欢的音乐,有助患者恢复认知。
减少约束:在患者冲动伤害风险较高时,可适当约束其四肢;当患者状态改善后,应尽早解除约束。
管理疼痛:合理用药,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加强疼痛护理。
生活护理:协助患者完成日常活动,如洗漱、排便等。
安全环境:随时陪伴患者,保证环境的安全,防止意外伤害。
心理照护:在与患者交流的过程中,要有耐心、平心静气,让患者感到安全,并尽可能地满足其心理需求。
健康教育:了解“谵妄”相关知识,及时发现危险因素。(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