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采摘装筐的平菇。通讯员 隆太良 摄 |
 |
务工村民在采摘平菇。 |
“这平菇长势很好,肉质厚,成色不错。”“现在每天要采摘新鲜平菇500千克左右,效益较好。”“这个共建模式很好,达到了合作共赢效果”……近段时间,石柱县石家乡黄龙村庙坝组食用菌种植基地的乡村干部、基地负责人、务工村民在谈到发展起来的食用菌产业时,个个眉开眼笑、赞不绝口。
自去年起,石家乡党委政府为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持党建引领,积极探索“党建+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为黄龙村引入石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实施“联股共融、联建共筑、联心共谋”的“三联三共”新模式,因地制宜发展高山食用菌产业,搭建起了“支部领航、产业兴旺”的“红色跑道”,为兴产业、促振兴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跑出了食用菌产业发展“加速度”。
“联股共融”建机制
以特色产业促振兴
走进黄龙村食用菌种植基地,69座塑料大棚错落有致地搭建在田间地头,务工村民来来往往有序忙碌着,有的驾驶叉车在转运菌棒,有的在往大棚的钢架上摆放菌棒,有的在采摘新鲜的平菇,有的将平菇装车运往重庆主城……
然而,在食用菌基地建设之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以前,这里都是撂荒多年的田地,到处荆棘丛生。”庙坝组的村民说。
为有效激活庙坝组的撂荒地,推动乡村振兴由“单打独斗”向“协同作战”转变,2022年,石家乡党委政府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促成石家乡的黄龙村、凤凰村与石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联姻”,完善了“公司+村集体+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去年入秋以来,石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庙坝组流转31户村民的80余亩撂荒地,经过紧锣密鼓施工,在今年夏季修建起了69座食用菌大棚和1个食用菌生产车间,并吸纳黄龙村和凤凰村的村民就近务工,发展起以平菇、香菇、羊肚菌为主的食用菌产业,不仅激活了“沉睡”的土地资源,同时用产业振兴激活了乡村振兴“密码”。
“联建共筑”强堡垒
推动产业做大做强
“产业基地建起来了,我们在这里就近务工,既能照顾家人,还能有收入,真是两全其美。”在食用菌基地务工的村民们纷纷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建引领是保障。石家乡党委政府不断强化农村党组织建设,持续将农村党组织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产业的发展优势。黄龙村党支部、凤凰村党支部与石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积极探索和推行“党建联盟+产业联盟”模式,由该公司派出党员,与黄龙村、凤凰村的党员和种植食用菌的务工党员成立了“乡村振兴党建联盟”,通过交叉任职,将“党建链”建在“产业链”上,使“党建链”成为看得见的生产力,助力食用菌产业做好、做优、做大、做强。
“联心共谋”聚合力
共享乡村振兴红利
走进食用菌菌棒生产车间,机械设备徐徐运转,公司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来回进行工作指导,统一着装的务工村民在忙着装菌袋。
该“乡村振兴党建联盟”紧紧抓牢产业兴旺这个“牛鼻子”,牢固树立“一盘棋”理念,通过“联心共谋”,构建起了“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采摘、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的“五统一”联动发展格局,促进了土地、信息、技术、人才等资源联享联用,凝聚起了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为实现基层党组织实力强、集体经济发展强、农业产业质效强、群众收入持续增的“三强一增”打下了坚定基础。
据统计,黄龙村的食用菌产业发展步入正轨后,该基地可安置当地30余名村民长期就业,平菇、香菇上架总量将达到150万棒,种植羊肚菌在20亩左右,每年生产总产值约800万~1000万元。
黄龙村、凤凰村与石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携手实施的“三联三共”模式,有效推动党建工作与产业发展互融互促、同频共振,在“支部领航、产业兴旺”的“红色跑道”上跑出了产业发展“加速度”。